热线电话
-
投稿QQ
在线咨询
十余年,袁怀安用孝行撑起多难之家
袁怀安,名字取自孔府“安怀堂”中的“安怀”二字。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便成了他平生为人行事的信条。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袁怀安却用常人难以做到的孝爱打破了这个魔咒。他十几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和精心照料,将生命垂危的母亲一次次从鬼门关拉回来,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瘦弱的肩,孤独扛起赡养两位重病缠身的老人的重任,无怨无悔,成就了一段佳话。
一个中年男人,守着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袁怀安生于孔孟之乡山东,目前在靖煤集团机关工作。因为妹妹夭折,他便成了独子。小时候一个人接受着父母的关爱呵护,长大后一个人承担着赡养的责任和义务。
“都是该做的,也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儿,没啥报道的。”他谦虚而内敛地说,对于他的采访报道,他向来是拒绝的。
八十几平米的房间收拾得干净而清爽,丝毫没有异味和不洁。一间不大的卧室里,摆着三张床。放在地上的是母亲的,另两张靠墙的,大一点的是父亲的,小得只能容身的是他的。他说,为了照顾老人方便,只能这样了。
袁怀安的父亲今年88岁了,是煤矿退休老工人。干了一辈子的建井工作,多年的辛劳使他患有矽肺病、高心病、弥漫性胃炎、风湿性关节炎、前列腺增生等多种疾病,并且失明和重度耳聋,每年都要住院治疗。
母亲今年85岁,是一位家庭妇女,前些年因心脏、胆囊、胰腺炎等病多次长时间住院、做手术。
一个中年男人,守着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十几年来,袁怀安已经习惯了单位和家两点一线,繁忙的工作,琐碎的家务,简单而忙碌的生活。为了照顾两位老人,他推辞了一切应酬,甚至也没有再婚。
看到他整天忙得没有自己的生活,很多人问为什么不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呢?或者送去一个,也轻松一点啊!
“还是不放心啊!感情上过不去。父亲几乎是靠药养活着,天天不离药,顿顿药不离。哪些饭前吃,哪些饭后吃,哪些早上吃,哪些晚上吃,一天三次的药都不一样。”袁怀安指着一个自制的药盒说,那药盒分早中晚三个小格,中间再隔一道,分成饭前和饭后。
“再说了,我父亲有个特别的生活习惯,喝水非要喝刚烧开的那种,晾一会都不行。吃饭还挑剔,不可口根本就不吃。因为失明失聪,他丧失了时间概念,饮食起居毫无规律,养老院不可能做到这么周到。而母亲已经失去语言能力,有诸多不便,更不能放在养老院。父母辛苦将自己拉扯大,再苦再累也应该由自己照顾,感谢父母能够给自己一个尽孝的机会啊!”他笑着说。
他的执着和坚守,挽回了母亲的生命
他的笑像斜射进窗户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这个屋里。从他脸上根本看不到一个知天命之年的男人独自撑起一个充满药苦味的家的那种悲苦表情。
那是11年前的“三八”妇女节,本该开开心心过节,谁料却灾从天降。这一天,袁怀安73岁的老母亲再次因重度医院。经过20多天的救治,病情未见好转,在医生建议下迅速转往省城治疗。
医院,多方救治30余天,不但未控制住病情,反而一天比一天严重了。经过专家多次会诊,认为救治无望,建议准备后事。无奈,他含泪将母亲接回家中。
望着被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的老母亲,他心如刀绞。不能就这样眼睁睁等着母亲被死神拖走啊!医院都不予收治,但他仍没有放弃对极度病危母亲的救治。“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抢救啊!”
经过他多方哀求,母医院。但是将近两个月过去了,母亲的病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反而一天比一天严重。胰腺囊肿造成腹膜炎、心脏衰竭、全身水肿、神志昏迷,输进去的血全都排了出来,最后输血都输不进去了,老人时刻徘徊在死亡线上,医院连续多次下达病危通知。
许多好心人出于对他家庭情况的了解和关心,都说你已经尽心了,今后家人还得生活,放弃治疗吧,免得人财两空。但是,“一根筋”的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无论花多大代价都要救治母亲,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力。
整整八九个月,他日夜守护在母亲床前,接屎接尿,擦洗身体。每天20多个小时不停的连续输液,每一个小时一翻身,时不时地换尿布,还要往胃管里注药、灌水和食物,他每天像照顾婴儿那样照料母亲。对母亲的血压、脉搏、病情变化以及每时每刻的情况,他都一一做详细记录,光记录就做了三大本,连大夫都赞叹做得细致入微。尽管有亲友的替换,但是他每天也只睡两三个小时,长期的煎熬使他嘴巴长满了水泡,鼻子不通气了,一只耳朵也听不见声音了。“那段时间,我真的快要疯了!”想起那段极其艰难的日子,袁怀安至今心有余悸,“当时,两个孩子年龄还小,才上初中,父亲身体也不是太好,需要人照顾,多亏了朋友和邻居帮忙……”
也许是他的真诚感动了上苍,母亲终于在大病八个多月,胰腺炎晚期多种并发症出现,命悬一线的情况下,出现了转机。正是他的这种执着和坚守,挽回了母亲的生命,创造了临床医学上的奇迹。
后来,经过一年半的康复治疗,母亲不但能够斜倚着门边晒太阳,甚至能够帮他做些简单的家务,帮助照顾已经失聪失明的父亲了。
孝老爱亲是为人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艰难度过第一个关隘的母亲,在八十四岁这年又一次被病魔拖到了鬼门关。
去年10月27日,母亲因重度脑梗再次住进了靖煤总院。此时,他的父亲因前列腺增生导致尿潴留,医院。
双亲的突然住院,再次将他陷入焦头烂额的境地。无奈之下,父亲插完导尿管能排尿后,出院回家,由一个老乡大叔照看着,医院白天黑夜守候着老娘。
整整两个多月,他几乎没有好好睡过一天觉,医院为抢救母亲而心力交瘁的情境再次发生,不过这次他信念依旧:只要有一线希望,也要全力救治母亲!
两个月后,尽管母亲出院了,但因为脑梗伤及大脑而变成了“三不会”的人:不会说话,不会吃饭,不会走路。
母亲无法吞咽食物,他就给她用白蛋白等高级营养药,要么将食物做成流质的,用针管推注;母亲大小便失禁,他就端屎接尿,像伺候自己年幼的孩子一样伺候着,有时候,刚接完尿,回过头她又大便了,跟婴孩毫无两样;母亲不能说话了,心烦气躁,整夜睡不着觉,使劲拽自己的衣裤,胡乱翻身,他怕母亲晚上从床上摔下来,索性就把木板床直接放在地上,又在床边拼一张三合板,并铺上褥子,这样母亲即便是翻身掉下来也并无大碍,而自己也可以趁母亲睡着,眯一会儿。有时候,后半夜母亲折腾累了,终于睡着了,因失明失聪而失去时间概念的父亲又醒来了,他穿上衣服要出门,他大声喊着要尿尿,总是吵醒刚睡着的母亲。就这样,两位老人像不懂事的孩子一样折腾着他,几乎片刻不能休息。
可是,即便是这样,他依然耐心细致地照顾着他们。他想,自己小时候也一定这样折腾过父母,但是父母可能从来就没嫌弃过他。现在,父母变成了孩子,他又怎么能不好好照管他们?
在我们谈话的过程中,他的母亲由一位同事大姐从身后抱着着出来两次去卫生间。他自豪地说:“脑梗病人最怕的是肺部感染,我母亲这么大年龄两次肺部感染都挺过来了,真是不简单。插了两个多月尿管,现在也能自主小便了,也是一个了不起……”
小便完的母亲,被安放在在他身旁,我看到这位已经八十四岁的脑梗患者,脸色红润,眼神温和,满头银发干净整齐,身上没有一点异味。再看面前这位年过半百的独子,脸上总是洋溢着阳光一般温暖和煦的笑容,仿佛生活从来都不曾亏待过他。
早在前几年,他敬老尽孝的故事就被中新社甘肃新闻网以《执着守望母亲生命的蓝天》为题在“陇原骄子”栏目刊出,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甘肃网、中新社甘肃新闻网、中国煤炭新闻网、每日甘肃网、《甘肃广播电视报》、《白银宣传》、平川区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广泛进行了报道。前几年有关单位打算将他推选为“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觉得:“孝老爱亲是一个为人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就像父母爱子女一样天经地义的事儿,不应该享有什么荣誉。”
就这样,十几年来,袁怀安以巨大的坚韧,独自承担着生活的种种磨难,撑起这个贫困多难之家,用执着和孝心为九死一生的母亲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事孝为先。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