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假性胰腺囊肿医院
假性胰腺囊肿治疗
假性胰腺囊肿前兆
假性胰腺囊肿症状
假性胰腺囊肿饮食
假性胰腺囊肿预防

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记凤城市刘家河镇杨家小

往期精选

得知我正在采访多年工作在村小的老师,各地知情的教育局领导和基层学校的校长们便陆续打电话或发邮件、   曾校长推荐的是杨家小学的校长黄殿清,可在他不到二百字的材料最后,却特别加上了“恳请多加宣传”几个字。黄殿清老师是怎样的人,能让他的领导——同样在村小工作多年的曾校长宁愿做举荐人,而“恳请”我去采访呢?不仅如此,材料发出后不久,曾校长又打电话催问教育局的领导,期待我能尽早成行。这份诚意、这份恳切,深深打动了我,让我透过文字,感受到他的“恳请”之“恳”,似乎没有理由不尽快赶到凤城去。

  材料中打动我的还有一句话,“夫妻俩在村小勤勤恳恳工作了三十多年”。原来,黄老师的妻子宋敏也在村小,在刘家河镇尖山小学当一名普通老师。在我采访过的老师中,夫妻同在村小工作的还没有过。我知道,村小教师多半生活在当地,其身份往往是双重的:既是教师,也是农民,学校的工作、家里的农活都不能耽误。之前采访过的村小教师,他们的另一半多半是农民,可以承担家里的很多农活。而黄老师和宋老师都在学校工作,那就意味着回到家里,他们还有另一份工作要忙,辛苦可想而知。夫妻俩今年都54岁了,黄老师年开始工作,宋老师还早一年,年开始工作。三十几年的村小人生路,他们是靠什么走过来的?

  而当我最终成行,见过他们夫妻二人之后,也找到了答案。回程的路上,我的眼前不停地闪过他们默契和恩爱的样子,耳边一直回荡着陈奕迅和王菲《因为爱情》的旋律。原来,因为爱情,许多辛苦都不是辛苦;原来,爱情只有如鲁迅在小说《伤逝》中所说要“有所附丽”——与生活和事业的真实结合,才能散发持久的光彩;原来,爱情依然值得相信——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年轻还是年长,无论超人还是凡人,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它真的是一种力量,能点石成金,让一切都变成幸福的模样。

  为了早点见到这对夫妻,尽管已是11月下旬,北方的冬天已经来临,我还是放下其他工作,清早启程,从沈阳前往凤城刘家河镇。

  凤城是县级市,有18个镇,个行政村。近年,凤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也持续推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过去,每个村都有村小;现在,生源逐渐减少,撤点并校不可避免。难能可贵的是,还有二十多所村小因为有需要它的孩子而被保留了下来。而那些从年轻时就在学校工作的老师们,也得以一直在这里服务乡村教育,实现他们的教育理想。

  凤城位于辽东半岛,近海靠山。所谓山,多半是丘陵,没有多高,却连绵不断,此起彼伏;没见到海,也能感觉到海边特有的湿冷。从凤城下火车,要开车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50多里外刘家河镇的杨家小学。

  途中所见,无论远山还是田野,无论树枝还是玉米秸,或深或浅,都是清一色的枯黄的土褐色,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片灰黄”“灰蒙蒙的一团”。虽然单调,但那是土地的颜色,让人不由得敬畏。也许,冬天就是“藏”的季节,土地上所有的植物都在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等待有足够力气重启生命,迎接春天的新绿、夏天的绚烂和秋天的果实。好在,这里的天空如海洋般湛蓝;刚刚下了场小雪,雪在山坡山脚、田间地头不均匀地、薄薄地点缀着,棉絮一般,冬日的色调因此而不显暗淡、单调。

  到达杨家小学,是上午阳光最好的时候。学校就在山下,山上林木茂盛。虽然是初冬,仍能感受到在温暖的季节被枝繁叶茂的青山环抱着的这所面积不大却承载着村里家长和孩子希望的小学有多美好。

  学校自成一个小院,一排大约有四五间教室的平房外墙刷着水绿色、砖红色和米黄色,看起来柔和而干净。墙上写着8个红色的大字:“踏实做事,诚实做人”,与矗立在楼前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彼此呼应,耀眼夺目。跟其他农村学校不同的是,整排教室外多加了一条封闭的玻璃走廊,冬天可以保暖,夏天可以隔热、防雨,也不影响光线,设计者可谓用心良苦。

  校园不大,不过对于这所只有38名学生的不完全村小来说,也够用了。从校门口到教室有一条一米左右宽的直通砖路,以这条砖路为界,操场的地面差不多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沙土地,一部分是水泥地,篮球场在水泥地一侧。校园的左面角落里,有两个煤堆,冬天到了,这应该是为孩子们取暖而准备的。

  我们一走进校园,黄殿清老师就迎了出来。他穿着深灰色的羽绒小棉袄,不胖不瘦,个子中等,模样普通到找不出明显的特点。54岁的他看起来依然年轻,只是不善言辞,见了我们,腼腆地低着头不知说什么好。他告诉我们,刚到中心校参加计算机培训回来,学校的事情太多,就急忙赶回来了。

  还没顾上多聊几句,孩子们就下课了。他们齐刷刷穿着红蓝相间的校服,连蹦带跳从教室里跑出来。不管男孩女孩,每个人手里都抱着一个篮球,一路拍过去,刚刚还安静的篮球场瞬间热闹起来。玩了一会儿,体育老师一声令下,训练有素的学生立刻按年级站好排,伴着广播,开始做学校特别编制的“小学生守则操”,就连几个学前班的孩子也不例外。他们煞有介事地模仿着哥哥姐姐,精气神儿十足。而高年级的孩子们也真有样儿,动作熟练到位,认真果断,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透着自信和健康。从孩子们的表现中,我看到了学校把体育锻炼与行为规范培养结合在一起的效果,不禁佩服黄校长在教育管理上的远见和创意。

  上课的铃声响了,黄老师来不及跟我们多聊,就去给六年级的孩子上品德与生活课。室外已经零下十几度了,可教室的温度却在零上二十度左右,温暖而明亮。摸摸暖气,还是热的,据说这是利用了太阳能。教室后排整面墙都是书架,整整齐齐放满了书,每一种书都不止一本,完全能够保证孩子们平时阅读了。六年级班大概不到二十个学生,我们进去的时候,她们已经准备好了课本和笔记,期待着校长来上课呢!

  这节课的内容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黄老师上课前就已经在黑板上写好了4个预习题,让孩子们以这些题目为线索预习教材。黄老师的粉笔字不仅规范,而且秀气,有一种特别的美感,示范性不言而喻。如果我是学生,一定会把他的字当成字帖去模仿。

  黄老师讲起课来声音不高,语速不疾不徐,即便有我们在听课,他也底气十足,不慌不忙,按部就班,不务虚,不夸张。他用导语带领学生进入课题,让他们懂得“历史上战争的硝烟从未消失过,我们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的道理,接着检查预习情况。孩子们很乖,已经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预习过了,所以回答起来准确无误。

  跟生活在和平年代十一二岁的孩子讲战争是一件残酷而遥远的事;但作为国家课程内容,又必须让学生了解。而仅仅了解显然不够,黄老师在确定教材内容已被孩子们掌握之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战争给后人的教训和警示上。他启发孩子们讨论,自由发表看法。孩子纷纷发言:“战争太残酷了,两败俱伤”“希望人类没有战争,只有和平”“科技本来是造福人类的,不应该给人类带来灾难”“战争给无数的家庭和儿童带来痛苦,包括战争的双方,都是受害者”……最后,黄老师给孩子们呈现了一组数字,对比战争前后各国遭受的巨大损失,与孩子们一同得出结论:战争残酷,和平不易;珍惜现在的和平,反对战争。

  不知道孩子们是否真的懂得了这节课的意义,是否理解了老师通过这节课强调的关键词:珍惜和平。对这些孩子来说,“和平”应该就是此时此刻可以在温暖的教室里不受任何干扰地跟小伙伴一起读书,“珍惜”应该就是过好每天在家门口这样一个安静的村小有黄老师们引领着、呵护着、陪伴着的每一天。

  下课了,来到办公室,黄老师终于有空跟我们聊聊他自己。

  他憨厚地笑着,一边说着“也没做什么”,一边想着从何说起,才可以让我们跟他一起碎片似地回忆过往。

  “就从这所学校说起吧”,我建议,说起学校,相信黄老师一定有话说。

  学校工作是黄老师的事业,也是他价值的体现和青春的见证。说到学校,也就聊起了他走过的路。

  黄老师说,这所学校是不完全小学,只有二、四、六年级加上一个学前班,全校38名学生,隔年招生,加上他共5个老师。

  “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这里工作的?”

  黄老师说他是大兴镇楼山村人,年,20岁的他就开始工作了。不过最初并不是在这所学校,也不是正式教师,而是在楼山小学当民办教师。当时学校缺老师,高中毕业的他就去考了。年先考了一次,没考上。可一心想当老师的他没有气馁,第二年再考,当时招考主要看实际能力,所有考生都要上一节课,结果这次他考上了。虽然只是民办教师,但他喜欢,一干就是4年。年,他考上了凤城师范学校。两年后毕业,到尖山小学工作,当班主任,教语文和数学。直到年,因为表现突出,他被调到杨家小学当校长,至今已经13年了。

  无论是最初的楼山小学,还是后来的尖山小学和现在的杨家小学,黄殿清老师工作的地方都无一例外是村小;从年到现在,34年,无论在哪一所村小,无论当教师还是当校长,黄老师对工作都是一样的投入,对学校都是一样的情感,承担的责任只多不少,有增无减。这期间,他也有去中心校工作的机会,曾校长就不止一次要调他;但他谦卑地说,自己的半斤八两自己知道,只想把能干的这点活干好,何况家长和村里这一关就过不去——家长说,你是咱村的好老师,可别走了;村支书说,你要走我就去找市长;最重要的还是学生。黄老师说,看着学生渴求知识的眼神,他就更不会轻易离开了,“当初选择的就是这样的学校,那我就好好干。”守住初心,就是他坚持的理由。

  话虽说得轻松,理由虽说得简单,但做下去却让黄老师用去了34年的时间。其间的冷暖甘苦,我想,透过他朴实而坚定的话语,对他而言,都是他人生的一部分,都是值得的、美好的。

  “您师范学校毕业后怎么没回到老家大兴镇,而到了刘家河镇呢?”我好奇地问,“因为那儿缺老师吗?”

  “因为爱情!”旁边记不得哪位老师笑着抢答。

  看来,他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呢!原来,凤城师范学校不仅让黄老师系统地学到了小学教育专业知识,也让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爱人宋敏。宋敏的家就在尖山子村,为了宋老师,黄老师“倒插门”,成了尖山子村的女婿。

  提起宋老师,黄老师言语之间都是疼爱。他说媳妇高中毕业生后比自己早一年在尖山小学当民办教师,5年后也到凤城师范学校进修,两人相遇,由同学变成了恋人。宋老师从小就在尖山小学读书,年开始就工作在那里,舍不得离开家乡,毕业后坚决要回尖山子村。宋老师身体不好,当时二尖瓣狭窄,考师范时体检不合格,后来开胸做了手术,遭了很多罪,最后带病参加的考试。考上后,两人有了在一起读书、相爱的缘分。

  师范毕业时,成绩优异的宋敏老师本来也有更好的选择,可用黄老师的话来说,她“就想当老师,要强,有性格”,而且一心想回家乡的村小当老师,哪儿都不去。没办法,同样只想当教师的黄老师比别人更理解宋老师,懂得当老师能给宋老师带来多少幸福和快乐,也更想照顾宋老师,所以毕业后就跟着宋老师一起回到了尖山子村,直到15年后到杨家小学当校长。而宋老师则一直按照自己最初的选择,安心守在尖山小学做着普通的乡村教师,至今已35年。

  漫漫35年,他们还在这里,他们还在一起,他们还一起做着喜欢的事。别人回首弹指一挥间的岁月,对于踩着自己的节奏认真生活和工作的他们而言,却是值得咀嚼的慢生活。仿佛还在从前,时间一直停在他们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两个相爱的人因为爱情在一起不算什么,因为爱情而长相厮守也不算什么,而因为爱情理解彼此的选择、成全彼此的梦想,最重要的,是彼此的梦想完全一致,又同样甘愿放弃很多世俗的功利,这样的爱情,才是匹配的、令人羡慕和敬佩的。在这样的爱情里,双方不断成长,让彼此成为最好的自己,让爱情有所附丽。当然,这样的选择,也注定会付出很多辛苦,承担更多责任,承受许多考验。

  且不说学校工作,就说家里。结婚后,黄老师一直跟老丈人住在一起,因为宋老师的弟弟妹妹都在外地工作,为了照顾老人,宋老师和黄老师就把家安在尖山子村,一直跟老人生活在一起。憨厚的黄老师笑着说,这么多年,跟老人从未红过脸,平时就是少说话,多干活。而在农村,三十多年来,这“多干”的活有多少,应该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不过,无论干多少活儿,黄老师都心甘情愿,因为事实上宋老师几乎没让家里的活儿影响到黄老师的工作。在尖山小学工作期间,能力突出的黄老师很快成了教学骨干,教学成绩有目共睹。学校领导把关键的五、六年级给他带,所以,15年,他一共教了8个毕业班,学生的成绩一直都很优秀,最好的成绩是全镇第一。“92届那拨毕业生成绩最好。那年,全镇毕业生都到镇里考试,前10名中有4个是我学生,第一的也是我学生。”说起学生,黄老师笑容满面,话也多起来。毕竟,学生有出息,那是只有老师才有的快乐和骄傲。

  在尖山小学工作的15年,黄老师证明了自己的才干,学生喜欢,家长信任,领导重用。年,他被调到离家7里地以外的杨家小学担任校长。这下,他不再是普通教师,他的责任也不再是上好课那么单一。他不仅要走更远的路,还要管更多的事。从此,他早来晚走,学校似乎成了他的另一个“家”;而自己的家,都交给了宋老师。他笑称,自己当年为了媳妇,从一个山沟来到了另一个山沟;后来为了学生,又调到了另一个山沟里。

  从尖山子村的家里到杨家小学这段路,虽然只有不算远的7里路,却要翻过一条山岭,趟过一条20多米宽的草河。这段山路高低不平,赶上雨季,更是泥泞不堪。最难的,是当时绕不过去的那条河。黄老师每天骑15分钟的摩托车,把车扔在村头老乡家里,步行20多分钟,穿着水裤,蹚过河才能到学校。夏天水大流急,他过河时尽量挑水浅的地方走;赶上雨季,就要穿着水裤,还要时刻用两手提着。有时河水齐腰深,若水裤进水,后果不堪设想。有一次没站稳,差点被淹。冬天河水冰凉,结冰了还好,可以在冰上行走;最遭罪的是要冻没冻的时候,冰面一踩就塌。即便穿着水裤,走到学校也冻得浑身发凉。如果下大雪,他就得摸黑出门。每一步迈出去,都是一个深深的脚印。大风刮过,脚印就被覆盖上了……这样的路,黄老师竟走了15年!

  曾校长形容,“黄殿清老师一步一个脚印,诠释了什么是‘跋山涉水’‘风雨无阻’的人生。”黄老师听了,风轻云淡,摆摆手笑道:“我‘抗造’着呢!都过来了,这都不算什么事。”

  不过,当了校长,需要他面对的,的确还有更多的事。学校的大事小情他都要操心,比如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日常的管理,与村里、与家长、与领导和社会相关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好在,他慢慢有了足够的阅历,有了足够的承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最主要的,他带着爱人的期待,有着爱人的理解。他可以一心扑在工作上,不断挑战自己,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与释放。

  到杨家小学后不久,他发现年由政府和社会共同出资翻新的校舍,经过几十年风雨的侵蚀,木窗已腐烂,墙体有裂缝,地面返潮气。于是,他找到相关领导,联系爱心企业家,新建了目前的校舍,重铺了操场,之后又陆续布置了走廊,添置了体育器材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校门口建了文化广场,硬化了篮球场,铺了我进来时看到的那条长65米、宽2米,从校门直通教室的砖路……

  我这才发现,我们所处的这排教室后面还有一个后院,院里有个小花坛,紧贴着山脚有一排旧的红砖房。不用走进,便可以感受到那时的条件有多艰苦。对比之下,能在新校园、新教室、新操场度过6年的童年时光,对孩子们来说有多幸运。而这份幸运的获得来自于黄老师的全心全意、呕心沥血。

  学校老师少,以校为家的他,大到建房工程,小到环境设计,都精心琢磨,事必躬亲。每天早早赶到学校,先四处查看,有问题及时处理。操场上总会长出些杂草,草少时,他就默默拔掉;草多时,就背起药壶打除草剂。夏天,他会把树墙修剪得整整齐齐;秋天,他会把前后院的落叶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他会一趟又一趟地把煤推到煤库……为了节省开支,学校里的零活他都自己干,从不雇人,老师们都幽默地称他为电工、水暖工、园艺师、勤杂工……“假期也牵挂着学校,隔三岔五就去看看。看过了,心里就能踏实几天。只要师生需要,我随叫随到。”

  有一次,黄老师左侧肋骨下方长了个瘤,医院拍片子,医生说:“你左侧这个瘤是脂肪瘤,问题不大,但是右侧的肋骨有问题啊。有一条肋骨骨裂,明显是受过伤啊!”他想来想去,才想明白,那年冬天,大年三十那天,黄老师在去学校的路上,骑摩托车拐弯摔倒了,整个人被甩了出去。过后他的腰和胸疼了很久,“抗造”的他也没太在意,开学照样去上课了。医院歪打正着,他都不知道自己摔得那么严重。

  难怪,这个不大的校园,看起来那么井然有序,整洁美丽。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倾注了黄校长的心血和感情;也难怪,当校长十几年,他从来没跟家长有过任何冲突,家长也没有一个来学校闹的。乡亲们都记着他的好,有事就帮,没事不扰;就连放学接孩子,都怕影响了学校的管理,只站在门外等,从不进来。在家校矛盾不断升级的现在,看看黄老师,他也没说出什么高深的理论,更没做什么惊天的大事,可家校关系怎么就那么和谐呢?

  也许,那些朴实的农民家长就是通过一件件小事看到了校长的无私和爱,愿意给予他和他管理下的学校无条件的信任。而这种级别的信任,在当今是多么稀缺!也许真的只有如黄老师一般“心不为形役”,心无旁骛,“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专心做教育的人才能得到。

  学校新来的两个年青教师,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在黄老师的影响下,他们也安下心来,在这所村小走着黄老师走过的路。学校有了新生力量,是黄老师最欣慰的。他愿意把自己这么多年摸索到的经验都告诉他们,带着他们尽快成长。

  时间好快,转眼到了中午,我们还要去尖山小学采访宋老师,黄老师也乐得陪我们一起过去,那是他最熟悉的地方。

  途中,恰好路过黄老师趟了十几年的草河。蓝天白云下,远山苍茫,河水清澈,正午的阳光洒在河面上,泛着细碎的波光和涟漪。河边水浅,水底光滑的鹅卵石清晰可见。还没到最冷的时候,但温度已到零下,岸边的水早就结冰,轻轻踩上,碎成一片片,发出清脆的声响,让辽阔空旷的乡野更显寂静、清冽。眼前这条河,对我而言是美景;对黄老师而言,则是人生的一种考验,关乎信念,关乎生死。好在,现在有了更好走的路,有了更便捷的交通工具。

  尖山小学也在山脚下,进了校门,迎面一排红顶黄墙的平房,大约有七八间教室。校园比杨家小学要大很多,但人数却少很多,只有二十多人,所以操场愈发显得空落落的。操场还是沙土的,边缘处杂草丛生,中间有篮球架和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材。一只白色的小狗站在学前班教室门口,东张西望,等了一会儿,顺着门缝,钻了进去。教室里几个孩子一点儿也不意外,好像小狗是他们的老朋友,索性一起玩起来。

  宋老师正在给二年级的孩子上数学课,我也乖乖跟孩子们坐在一起,当了一回宋老师的学生。宋老师显然没有刻意打扮,乌黑长发随意地束在脑后,老款的墨绿色羽绒服已经有点褪色,普通的红围巾在脖子上绕了两圈自然地搭着。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了,可她言谈举止间还有几分娇羞,一颦一笑间尚能见出当年的美丽。眼睛依然明亮,还能看到童心和天真;脸上满是温柔与慈爱,那是带着母爱的师爱。中午的阳光透过窗户钻进教室,一会儿跳到她的身上,一会儿爬到她的脸上,一会儿又贴到那条红围巾上,让她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圣洁的光芒,映照着灰暗的教室,也温暖着孩子们的心灵。

  班里只有三个孩子,一个女生,两个男生。上课时,宋老师没有因为学生少而有任何敷衍。这堂课学“6的乘法口诀”,她没有让孩子们死记硬背,而是出示了一些排列规律的贴画,通过“行”和“列”的关系,让孩子们找出数和数的关系,懂得乘法的算理。除了贴画,她还精心准备了现代化的课件,教室里有白板,可以演示;因陋就简,用木片做成了黑色卡片,上面用粉笔写着她精心设计的练习题,让孩子们轮番回答。宋老师不停地换着卡片,学生就热火朝天地抢答。孩子们有不会的,她会单独辅导;答对的,她问是不是还有不同的方法;都明白了,她才让孩子们背诵乘法口诀。而此时真正学懂了的孩子们,背起来毫不费力,几分钟就滚瓜烂熟了。宋老师趁热打铁,告诉孩子们,记住乘法口诀,可以解决好多生活中的问题。接着,举了两个生活中的例子教会孩子们学有所用。最后引导3个孩子互相补充,来总结一堂课的收获。下课了,穿红衣服的小女孩意犹未尽,问老师下节课还学什么。宋老师温和、耐心地回复着,脸上带着满足。是啊,当老师的,还有什么比学生对知识的向往更觉欣慰呢?

  下课的10分钟是属于孩子们的,本来可以到校园里玩,可见到我,好奇的他们就围了过来,你一言我一句,跟我聊起了宋老师,也聊着他们自己。一个小男孩告诉我,宋老师是他最喜欢的老师,因为她特别耐心,上课遇到不懂的,宋老师会给他讲好几遍,直到他懂了为止。另一个小男孩说,自己喜欢数学,喜欢看课外书,宋老师就指导他看什么。最打动我的是一个小女孩,瘦小的她穿着一件红色的外套,大大的眼睛都是渴望。她告诉我,她喜欢宋老师,因为宋老师让她懂了很多道理,宋老师给她上语文、数学课,还上音乐、美术课。一旁的宋老师脸上带着歉意说,其实她也不懂音乐,只能想办法把教材里的歌从网上下载到U盘上,再通过电子白板给孩子们演示。话语中,透着无奈。

  曾校长告诉我,村小最缺的是有专业基础的音乐、美术老师,这些课程都是国家课程,不能不上,老师们只能自己想办法。

  提起音乐课,我请孩子们唱首学过的歌,3个孩子一起唱了《蜗牛与黄鹂鸟》。稚嫩而美妙的童音,如天籁般净化和感动了我。我问漂亮的小女孩将来想不想去唱歌、当明星,小女孩毫不犹豫地摇头,坚定而明确地告诉我,她的理想是当工程师,以后成为科学家。两个小男生凑上来告诉我,他们想当旅行家,想出国,还用上一句流行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小女孩看着我,小声说,她现在最想有更多的小伙伴在一起玩,眼神中那份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寂寞,看着让人心酸。我鼓励她,好好跟着宋老师学习,到了初中,就会遇到更多的小朋友。她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情此景,宋老师也很感慨。她说,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一下课她就跟孩子们玩,一起跳绳、踢毽子,“跟学生在一起玩,啥烦恼都没有了”,可惜现在玩不动了。学校本来学生就少,5个老师年龄也都不小了,孩子们毕竟小啊,渴望同龄伙伴在一起。

  我问宋老师,这个小女孩看着特别让人心疼,是不是家里遇到了什么困难。宋老师告诉我,她叫小艾,家就在尖山村,日子过得十分艰辛。她妈妈患病神志不清,爸爸腿有残疾,是奶奶和姑姑把她带大的,奶奶已经80多岁了。因为住得比较近,平时路过,她和黄老师总要去她家看看,有需要干的活就帮一把。时间久了,小艾家人也很依赖他们夫妻俩。小艾小时候生病,妈妈抱不了孩子,爸爸腿脚又不方便,他们两口子就搭医院看病。

  小艾上学后,就在宋敏的班里。也许是特殊家庭环境的影响,她胆子特别小,总是怯怯的。宋老师就经常陪她说话,关心她。小艾有什么心事,也只愿跟宋老师说。宋老师说,这孩子需要额外照顾,每天早上到校,如果看她情绪不好,我就要问问原因,帮她排解;如果她没吃饭,就给她准备早饭;如果没梳头,我就给她梳好。她妈妈照顾不了她,她小小年纪反倒要照顾妈妈,很不容易。每年开春,我们夫妻都过去帮她家种地,秋天再帮着收。冬天,农村家家都烙粘火烧,他爸爸不好意思求人,我俩就去帮着干。

“没啥!都是应该做的。”提起这些,一旁朴实的黄殿清老师又憨厚地摆摆手,笑了。怎么能“没啥”呢?两位老师的善良,一定会像种子一样种在小艾的心中,总又一天,会开出老师所希望的花,结出老师期待的果实。

  宋老师的累,黄老师最懂:“她教低年级的孩子,格外累。我们这比不了市里,农村活特别多,家长顾不上孩子。尤其是20多年前,她刚参加工作那会儿。”

  宋老师不仅对小艾这样付出,对所有的孩子都一样付出,许多不是分内的事,她也常年任劳任怨地做。现在固定教一、二年级,她说,比以前轻松多了,“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很多孩子脸都没人给洗,小脖子黢黑黢黑的。我天天拿办公室里的脸盆打水,上课前挨个先给洗一洗,女孩子还要给梳头、编辫子。”那时,她还没孩子,却先在学校学会了如何照顾孩子。有一次,有一个学生把粪便拉在了裤子里,当时宋敏就懵了,赶紧把学生抱到办公室,烧热水给他洗屁股、洗内裤、衬裤,之后把外面的棉裤给孩子穿上。当时没有手机,联系家长不方便,她又到处托人给学生家长捎信,给孩子送干净的裤子。“那时年轻,第一次遇上真有点手忙脚乱的。后来再遇上类似的情况,就没那么慌乱了”,宋敏不好意思地笑着说,“那时年轻,还没结婚,每次收拾完都吃不下去饭。”

  平时,宋老师的抽屉里总会备着针线,哪个孩子纽扣丢了,哪个学生衣服破了,宋老师就及时给缝上。有些低年级的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天冷了,没有衣服,宋老师把自己家孩子的衣服拿给他们;对一些高年级的孩子,宋老师直接把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穿。用曾校长的话说,宋老师对学生“爱心满满”。

  其实,同样的事,在黄老师身上也时常发生。他还在这所学校当班主任时,班里有个小男孩家里非常困难,头发又长又乱,总不洗澡,身上时有异味。赶上夏天,黄老师中午就带他去河边洗澡。多年过去,当年的小男孩已经在深圳事业有成。每次回老家,都会来看老师。提起当年洗澡的故事,他说那是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永远不会忘记,永远感恩老师。

  教育不仅需要“言传”,更需要“身教”。在尖山小学这样的村小,所谓“身教”都在那些小而至微的细节上,在每天都要重复的琐事上。两位老师自认渺小,只想着做好平凡小事,教育的效果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如他们所愿地发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无小事,渺小和伟大也无法量化和界定。

  “这么多事,您有没有觉得累了、烦了、后悔了?”

  宋老师笑呵呵道,累是有的,但这是自己选的职业,自始至终热爱它,所以从不后悔。特别是得到村里的乡亲们的认可,工作起来就更有劲头。一旁的老师介绍说,宋老师上课用心、辅导耐心、批改作业细心,教学成绩始终在全镇前列。每年招生,家长听说低年级是宋老师带,都愿意把孩子送来,对宋老师带孩子比自己带还放心。

  宋老师说,教育是学校和家庭互相配合的事。她会跟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有时还要去家访。尤其是前些年,信息渠道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与家长的沟通只能是家访。那时每周都要用半天的时间去家访,通过家访,跟家长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家长在教育上就特别配合。

  当时黄老师也在这所学校,家访时,如果去同一个居民组,两人就一起去。黄老师骑着自行车带着宋老师,到了地方,再分别去自己学生家。不用说,当年的路,一定也是要跋山涉水的,一定也是凹凸不平、颠簸起伏的,身在其中,也许没有时间体会其中辛苦或者幸福;但几十年过去,回望两人的青春岁月,相信宋老师想起那坐在丈夫自行车后座于田野村落、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间穿行的日子,一定会觉得所有的辛苦也是幸福,最终都沉淀为她人生最美的回忆。

  当然,在这个回忆中,还有他们回到家里日出春种秋收、日落举案齐眉,一起农耕、一起备课、一起商量工作的日子。宋老师每天的生活两点一线,除了学校就是家;黄老师也不喜欢出去玩,下班后就愿意在家里看看书,干点家务活。在教学上,宋老师经常请教黄老师,而黄老师的指导不仅细致,还特别贴心。宋老师拿来一本她的教案给我看,打开后首先看到的就是黄老师专门为她归纳好的写教案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步骤,被她精心地贴在第一页,一直珍藏着。

  夫妻俩的性格互补,宋老师开朗爱笑,黄老师内向沉稳。回到家,宋老师常常一边干着家务,做着饭,一边把白天学校里有趣的事讲给丈夫;黄老师当然是最好的听众,也会把自己班级或者学校里的事讲给妻子,只要跟媳妇聊起学校、学生,寡言少语的黄老师总有说不完的话。大家开玩笑说他们,“一边攥汤子(汤子:也称“酸汤子”,当地的一种玉米面条),一边聊教育”。别人的浪漫在花前月下,而他们的浪漫在烟火人间。

  回程的路上,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为远山和草河涂上了暖色,苍凉不再,清冷减弱,路边的风景因模糊和变得柔和。也许爱真的可以化解人生的许多冰冷,创造出本来不会有的奇迹。

  想起临走时在他们家看到的一张合影,那是年轻的他们,也就二十几岁,大山下,小河旁,树上是黄灿灿的秋叶,阳光洒在他们年轻的脸上,黄老师帅气挺拔,宋老师娇弱美丽。三十几年过去,变的是外表的容颜,不变的是他们眼中的安然和满足。

  采访过程中,尽管回忆中有很多不易,但他们始终没有一句抱怨,更没有一丝悔意。我想,这其中的原因不仅是他们在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最重要的是他们做着“共同”热爱的事。有彼此陪在身边,携手经历的风雨就是滋润,一起走过的泥泞就是坦途,共同度过的岁月就是芳华。就像《因为爱情》这首歌里唱的:因为爱情/不会轻易悲伤/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因为爱情/怎么会有沧桑/所以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对他们来说,爱情是陪伴,是懂得,是对讲台、对学生、对村小和教育事业的爱,是割舍不了的一辈子的感情。这份感情历经三十多年而不变,历久弥坚,所以他们“不会轻易悲伤”,又“怎么会有沧桑”,只会一直是“年轻的模样”,一直是“幸福的模样”。

(责任编辑:李阳)

辽宁教育杂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annanzhong.com/jxyxnzqz/103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