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从“消化内镜术”到“消化内镜学”,[].医师报,-7-26(14)
6月16日,国内消化疾病领域的学术盛会——第十五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于北京拉开帷幕。“随着学术发展,MDT理念越加明显,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诊断治疗以及交流讨论越来越重要。”开幕式上,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委、首都医院张澍田院长表示,“今年年初我们提出,要把“消化内镜术”变成“消化内镜学”,这不仅仅是一个单词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涵不同。新用词强调要对医生进行全面、整体的培养。15年来,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的举办,希望继续传承胃肠肝胆内外科医师共同的平台,多学科共同讨论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新进展,也希望更多国内外同道的积极参与,让我国消化学科真正做到走出去,请进来!”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国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消化学科也在大步迈向强起来。”中国医师协会张雁灵会长赞誉我国消化同道取得的成绩,并指出,“目前,我国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消化学科同道们致力于推动消化道肿瘤的早期防治。近年来,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治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新技术不断涌现,诊治理念日趋更新。希望广大消化同道们把握历史机遇,开创学科新篇章!”
“站”无虚席的大会现场
张澍田换个角度看幽门螺杆菌
张澍田教授指出,幽门螺杆菌(Hp)的历史令人惊叹!20世纪末,人们在偶然出现的时机培养出Hp。直至被确定为胃癌的Ⅰ类生物学致癌因素,Hp成为胃部疾病的“众矢之的”。但近年研究发现,Hp是人类迁徙史的见证者、胃部疾病的“守护者”、微生物学家眼中的“共生菌”,甚至有可能是肠道菌群的一员。
张教授介绍,在我国,Hp耐药率越来越高,地区间胃癌发生率差异很大、病因复杂且不尽相同,Hp根除后再感染率高,因此对自然人群中Hp感染是否需要进行干预,一定要综合权衡利弊。国内外很多研究显示,并不是所有人的Hp都必须根除,有时候角度决定了视野、角度决定了高度、角度决定了方向,Hp可能是胃肠众多共生菌之一,进一步去研究它与人体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共生关系,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不同的观点。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Hp并不是一无是处,它的存在在某些方面可能对人体是有益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待Hp从一味根除转为预防,保持正常的消化道菌群、用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防止胃黏膜受损、慎重考虑根除Hp感染的适应证,也许是更理想、更和谐、可持续的方式。
长按识别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