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大雁塔历史
大雁塔新闻
大雁塔图片
大雁塔资源
大雁塔介绍
大雁塔发展

西安勅赐荐福寺,皇家寺庙规格,迁建寺塔合

西安勅赐荐福寺,原名献福寺,始建于唐高宗李治驾崩百日后,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年),是皇室族戚为其献福而兴建的寺院。六年后武则天天授元年更名为荐福寺,是唐代神龙年间重要的佛教学术机构。会昌法难,武宗灭佛,因皇家背景,荐福寺与大慈恩寺、西明寺、庄严寺是当时长安城明令保留的四座寺院。荐福寺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坊南部唐太宗之女襄成公主的邸宅。唐末荐福寺院毁于兵火,后迁建于安仁坊小雁塔所在的塔院内现在的位置,寺塔合一。经宋、元、明、清历代迭修,现存布局和规模形成于明清时期。

荐福寺山门日常关闭,进出由小雁塔后门或从西安博物院经西门出入。无论从哪个门进,都需要网上预约西安博物院免费参观门票。山门正面刻“勅赐荐福寺”,背面雕“最胜法门”,两幅匾额彰显皇家寺庙气派。山门为清代建造。单檐翘角、歇山式蓝色琉璃瓦顶,下为青砖砌券门洞,檐部勾头滴水,檐下砖雕斗拱、花纹。

由山门向内,可见参天古木掩映下的一处重檐歇山式楼台。楼台为明代所建慈氏阁。重檐之间悬明英宗亲书《勅赐荐福寺》木匾。慈氏阁下部为砖砌高台,正中券洞,两侧砖梯,上部檐下立柱回廊。整座楼台古朴大气、低调奢华。

楼台背面,绿植爬满基座。虽已入秋,但仍生机勃发,春意盎然。两侧古槐枝干遒劲,树冠庞大,历经数百年风雨飘摇,茁壮如初。旁边有枯死的主干,疑似现存古木为老树萌发的新枝。真佩服古槐顽强的生命力。在一些名胜古迹和古老村落常见几百甚至上千年树龄的古槐,其中不乏隋槐和唐槐。

沿中轴线前行,两座重檐翘角歇山式清代建筑风格的钟鼓楼分列东西。钟鼓楼四角双层,檐下斗拱,重檐间开圆窗,红柱灰瓦。鼓楼第一重檐下有扇面篆书匾额,而钟楼则在二层重檐下悬挂“雁塔晨钟”匾额。黑底金字的“雁塔晨钟”匾额为陕西著名书法家赵步唐于年题写。

“雁塔晨钟”指的就是荐福寺钟楼的晨钟报晓。它与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共称关中八景,又称长安八景。现供游人敲击的是年重铸的新钟。原钟作为金代文物仍陈列在荐福寺钟楼内。

荐福寺内古代碑刻众多,古木成林。最为古老的古树名木共计十棵,九棵为国槐,一棵楸树,树龄约—年左右。其中五棵国槐分布于大雄宝殿前中轴线两侧,其余四棵分布于慈氏阁南面和钟鼓楼之间的院落。在这些古槐中最古老的一棵俗称“龙槐”,距今约—年。一棵楸树栽植于慈氏阁北侧的中轴线东,距今多年。

荐福寺大雄宝殿木构架为清代建造。单檐硬山式。面阔5间,进深3间,前檐斗拱为一斗三升,灰瓦屋面,素面清水脊,勾头滴水。可能是由于修缮原因,殿门封闭施工,后院的藏经阁也未对外开放。从大雄宝殿前可以清楚地看到小雁塔上面几层塔身。

大雄宝殿前东西各有凉亭一座,其中西小亭为清代建筑,方形攒尖,四面檐下施斗栱。殿前古亭、古碑、古木遥相辉映,相得益彰。

从北侧南望,古木、古碑、古亭跃然眼前,令人目不暇接。既赞叹古槐顽强的生命力,又欣慰古亭经过悠久的岁月屹立不倒,更惊艳一通通古碑历经风雨侵蚀风采依旧。

小雁塔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小雁塔后为创建于明代供奉观音菩萨的白衣阁。一说因观音常着白衣而名,一说因阁楼白色墙壁而名。白衣阁为单檐歇山式楼台,砖砌高台,正中券洞,上建殿宇面阔3间,进深2间,周围设回廊,台两侧设砖梯。灰瓦屋面,四翘角,素面清水脊,勾头滴水。砖台南面上部镶明万历二十六年(年)《白衣阁》石匾额。

唐代长安城中的荐福寺是一座以水为胜的佛寺园林,庭院优雅,古木森然,东院有周长二百步的放生池。而今的荐福寺、小雁塔、西安博物院和景区园林已经融为一体,从公园湖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小雁塔水中倒影。

从客流看,外地团体游客大多从北门小雁塔检票口进入景区,客流量较大。而南门客流相对较小。北门进入距小雁塔较近,南门进入距博物院较近,可根据自己喜欢的游览顺序选择相应路线。

西安勅赐荐福寺位于永宁门外友谊西路,始建于唐,经历代修建,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寺内古木参天,寺塔高耸,文物众多,雁塔晨钟在长安上空回响千年,是西安旅游不容错过的一处免费国家AAAA级景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annanzhong.com/jxyxnzyf/11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