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处方药(OTC)因为购买方便,患者能够自行根据需求购买,导致其使用的不规范情况极其常见和普遍。其中止痛药是最常见、使用最多的药品,也是较为不规范使用的药品之一。因此,医务人员必须进行大力宣传,指导患者合理规范使用OTC类止痛药,减少、防范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OTC类止痛药基本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这类NSAID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胃黏膜损害、过敏反应(如阿司匹林哮喘)、损害造血系统、中毒性肝炎、肾功能不全和间质性肾炎、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晕、耳鸣等)、妊娠期不良反应、损害听力以及诱发心血管系统疾病。
不合理用药危害大
常见的一些不合理使用OTC类止痛药的行为如下:
不按说明书服药为了快点缓解疼痛症状而超剂量服用药物、空腹服用OTC类止痛药、服药期间饮酒等不按照药品说明书服用OTC类止痛药的行为都可能使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同时使用多种OTC类止痛药OTC类止痛药在市场上普遍存在着一药多名(同一种化学成分的药物以不同商品名出现)的情况。有些患者希望感冒症状如头痛等快一点好转,自行服用2种甚至3种感冒药(多含有NSAID成分),导致NSAID的重复、超量使用,引起不良反应的叠加,造成肝肾功能损害。
滥用止痛药,掩盖真实病情张艳举例院患者,女,49岁,突感右下腹疼痛,自行找出家里存放的芬布芬缓释胶囊服用,疼痛缓解。过了2天,患者腹部剧烈绞痛,伴恶心、呕吐,大汗淋漓,无法动弹。医院,经过检查确诊,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穿孔。
由此可见,如果患者在未经医生诊治之前滥用止痛药,虽然疼痛的感觉暂时可以减轻,但有可能掩盖疾病特有的症状,给医生诊断带来困难甚至贻误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3种情况,慎用止痛药
医生除了要指导患者避免不合理用药之外,更须提醒患者在一些情况下慎用止痛药,以免发生严重的后果。张艳特别提到以下几种情况:
1.胃痛:一些胃痛患者犯病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止痛药。其实胃痛时吃NSAID既不能缓解症状,还有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导致胃穿孔、胃溃疡、胃出血等严重上消化道并发症。因为止痛药对人体损害最严重的部位就是胃肠道。止痛药如NSAID在胃内酸性环境下可直接侵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脂蛋白层,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引起胃炎或消化性溃疡;而且止痛药抑制了体内的胃黏膜保护剂——前列腺素的生成,使胃黏膜失去保护,胃中的酸性消化液乘机侵袭胃壁,造成溃疡、糜烂甚至导致胃穿孔出血。如果服药者本来就患有胃病,服用止痛药无异雪上加霜。
2.腹部剧痛:临床上常见的腹部突然剧烈疼痛,其病因包括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泌尿系统结石等。常伴有出冷汗或大汗淋漓、难以站立脸色苍白等症状,通常是腹内脏器发生病变的“警报信号”。如果未弄清病变的性质贸然使用止痛药,虽可暂时缓解症状,却易掩盖病情,致使医生无法做出正确判断,贻误治疗时机,甚至断送性命。医院及医生应做好普及教育,告知患者一旦感到腹部剧痛,切不可自行服用止痛药,不要进食任何食物和其他药物,应选择舒适体位,在家医院就医。
另外,盆腔炎、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卵巢囊肿等疾病也可引起腹部疼痛。医院明确诊断,不可自作主张选用止痛药。
3.高血压头痛:高血压的主要症状就是头痛、头晕,血压越高,症状越显著。血压过高引起的搏动性头痛,有可能提示非常严重的脑血管病变如出血等;未明确诊断即使用止痛药,会延误诊治,后果不堪设想。高血压头痛重在控制血压,血压正常后,头痛自然消失。
长期用药须注意
患有慢性疼痛性疾病须长期使用OTC类止痛药的患者,其长期用药问题值得注意。如同一种止痛药反复使用时间太长,会产生耐药性,不应依靠增加剂量实现止痛效果,应及时改用其它化学结构类型的止痛药物代替。史占军提到,须长期用药时,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肝肾功能和是否发生胃肠道的严重不良反应(如消化道溃疡、胃穿孔等)。
另外,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尽量不要长期使用OTC类止痛药,因为部分止痛药如NSAID具有潜在的心血管风险。
安全使用OTC止痛药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建议消费者安全使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的解热止痛药,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酮洛芬。FDA认为,尽管这些药物按说明书使用是安全的,但如果使用者有潜在疾患或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时,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FDA告诫,应避免同时使用多种含有相同活性成分的药物,概了某些基础疾患可能增加用药风险,强调了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导致肝损害,NSAID可能导致胃出血和肾病。
作者:王思虹
来源:《医院-医师在线》周刊
感恩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