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云南网」
近年来,安宁市雁塔村党支部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雁塔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村建设,美化了村庄、优化了环境,服务了群众、壮大了经济。
走进雁塔村,近百座古色古香的老宅错落有致,一户一处景,一墙一幅画,一隅一特色。漫步在雁塔村,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让服务群众全面提升
近年来,雁塔村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依托“公司+合作社”运营模式,在村集体合作社下成立“安宁花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施行合作社与公司按比例分成收益,所得收益按村民数占股比例返给村民,实现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双赢”。
建立“公司+农户”电商网络销售平台,“线上线下”双渠道年内累计销售额万元,带动雁塔村及周边的旅游市场不断繁荣,让村民回归农村,发展特色旅游业。
农业要发展,技术是难题,为此雁塔村小组党支部通过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挑选党员志愿服务队中懂技术、善管理的志愿者,采取每人联系种养殖户5户的方式,向农户传授如何对红梨进行施肥、梳花、打药、套袋等技术,教授农户如何给鸡苗脱温、预防畜禽疫病等管理技术,让群众种养殖技术有提升。
同时,为实现“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党组织带领群众不断进步”目标,雁塔村始终将人才开发培养放在乡村振兴和更好为群众办实事的首要位置,先后吸纳10余名人才回乡工作。聘请1名返乡创业大学生担任花巷雁塔文旅公司首席执行官(CEO),为村集体增收注入青年活力。
县街街道党工委书记普志慧介绍:“为建好雁塔特色文旅村,我们以党建为引领,让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做好村庄规划建设,走出一条特色旅游发展之路,实现了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美了村庄、富了村民。”
为民增收谋路子,让经济发展全面提升
“以前村庄住房密集,多数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所建土木结构住房,村间道路狭窄,有些地方甚至没有道路,遇到火灾村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房屋被大火所烧,乡亲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雁塔村民董学仁感慨道。
根据雁塔村老宅占比大的特点,依托村庄“一轴两翼一片区”发展规划,雁塔村党组织坚持“修旧如旧”原则,通过创建古民居修复示范点,指引“民居古村”恢复,回收余平米老四合院,打造集文创、餐饮、民宿等休闲服务于一体的古村商业街,既提升“乡土、乡情、乡愁”,打造有韵味、有特点的村落民居,又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截至目前,古村商业街片区实现村集体增收60万元。
结合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成立雁塔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作社下设工匠队,建立村民“五自”机制(自主决策、自主建设、自主监督、自主管理、自主分配),鼓励村内项目自建,年内万元劳务报酬实现全部留村。村集体利用荒山荒地发展畜禽规模养殖户50余户,年出栏商品鸡90余万羽,增加农户经济效益。
雁塔村小组村民张保友种植红梨约8亩,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红梨在果园地里就被游客自行采摘带走,“足不出户”就能销售红梨,年收入约10万余元。张大爷满脸幸福地说道:“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对农民来说是及时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下一步,雁塔村还将通过探索建立“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带头示范,收回村民耕地亩,每亩支付元收益给村民,实现村民共富。
村民董学仁说:“自己在村里生活了60多年,从来没有看到过村上有如此大的变化,之前村间道路狭窄,有些地方甚至没有道路,如今在排水沟上加盖了沟盖板,道路变宽了,污水不臭了,厕所卫生了,生活环境变好了,出门是花巷,回家有花香,农村和城市一样美,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了”,说罢董大爷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幸福感、获得感油然而生。
如今,雁塔村以“为群众办实事”为主题,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走出了一条乡风文明好、农民增收快、生态环境美的新路子。
云南网记者万旭熊瑛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