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安徽人,从小在淮河岸边长大。去年,我第一次走出安徽,到陕西西安打工谋生。在陕西一年多的生活,让我切身感受到,安徽和陕西两省之间的差异,远不止GDP数据上的差距,更多地体现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
先说地理环境。安徽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山地和丘陵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水充沛,四季分明。而陕西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形复杂多样,南北高差悬殊。关中平原是陕西的心脏,两侧秦岭、黄土高原高耸入云。这里远离海洋,降水相对较少,气候更加干燥。
在西安生活,我切实感受到了内陆城市夏热冬冷、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很是不习惯。同时陕西的空气质量、水环境也不如安徽。这些差异源于两地不同的地理区位和自然禀赋。
饮食习惯是反映地域特色的另一面镜子。我是在吃货天堂安徽长大的,从小就沉浸在淮扬菜系、徽菜的香味里。来到陕西,发现这里凉菜、面食的地位超乎想象。羊肉泡馍、biángbiáng面、臊子面等等,光面食花样就数不胜数,让人眼花缭乱又垂涎欲滴。相比之下,陕西人似乎不太能接受安徽口味偏甜的红烧菜肴。
我的陕西同事常说我做菜放糖,火候还不到家。殊不知琥珀肘子、红烧狮子头这些菜一口咬下去没点甜味怎么叫徽菜呢?两地人在饮食口味方面的分歧,折射出不同的物产特点、生活方式和地方传统。
与之相关的是方言差异。我老家在安徽北部,说的是江淮官话。这在安徽已属"普通话",可是落到西安,却让人听不太懂了。陕西关中话虽然也属官话系,但语音和用词都有很大区别。第一次打车,我磕磕巴巴地跟师傅说要去"火车站",师傅回了句"哪个wò",把我整懵了。
同事告诉我,"wò"在陕西话里就是"站"的意思。类似"巷子深、车马慢"这种富有陕西特色的词汇,我也是现学现卖。而我说的"老""板"他们又很难分辨。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渊源。陕西方言受中原官话影响较深,同时融合了晋语、秦语等周边方言,历史层次丰富,很有研究的价值。
说到历史,陕西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博物馆"。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先后有十几个王朝建都,积淀了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西安作为陕西的心脏,更是叱咤风云的世界古都,长安城、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古城墙等众多名胜古迹,使它成为华夏文明的缩影和象征。
相比之下,安徽虽然也是文化昌盛之地,但总体历史地位不如陕西显赫。安徽文化结合了中原、吴越、楚地等周边文化因素,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徽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很难找到一以贯之的主线。
这种差异反映在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上。陕西拥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一批国内一流的博物馆,藏品之多、之精,令人叹为观止。而安徽的博物馆虽然也有亮点,但整体上档次还有待提升。
文化积淀往往与一地的人文精神、民风民俗紧密相关。在陕西生活,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那种豪爽、友善、重情重义的秦人性格。"话不投机半句多""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道出了陕西人性格的两个侧面。他们做事果断,言出必行,交往中坦诚直率,特别讲究"面子"和"义气"。相比之下,我们安徽人给人的印象是精明能干、善于经营。安徽商人遍布全国,安徽的经商文化历来盛行。
很多人认为这与安徽的山多地少有关,人们不得不外出谋生,成就了安徽人灵活多变、善于权变的性格。可以说,陕西人的豪爽和安徽人的精明,是两个地域在人文上的鲜明对比。
当然,在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安徽与陕西也有不小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安徽抓住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典型代表。特别是近年来,合肥、芜湖、滁州等城市依托自身的区位、科教等优势,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相比之下,陕西发展的速度和后劲不如安徽。虽然陕西在能源、重工、航空航天等领域优势明显,科研实力雄厚,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相对缓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高。这些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区位条件、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等深层次原因。
通过在陕西一年多的学习、生活、工作,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加立体、饱满的认识。她虽然不如新兴的工业化省份那么光鲜亮丽,但胜在历史厚重、文化深邃、人文独特。生活在这里,你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汲取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养分。这是任何GDP数字都无法衡量和取代的。
同时我也感受到,无论是陕西还是安徽,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员。两地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上的差异,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体现。
作为一个在外打拼的游子,我虽然怀念家乡,但也对第二故乡陕西充满感恩。她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我,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启迪了我,让我收获了事业和人生的重要一课。今后无论身在何方,我都将铭记陕西这段珍贵的岁月。#热点引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