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studio.image
《科学·转化医学》刊发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Kimmel癌症中心研究人员一项国际协作项目:用人工智能(AI)工具鉴别分析胰腺囊肿是否发展成为胰腺癌,或是否从胰腺切除手术中获益。
尽管该研究项目和创新AI工具仍属验证阶段,但这是发展方向——AI辅助胰腺癌早期筛查。
该项目名为“CompCyst”AI辅助胰腺囊肿综合分析平台。研究人员结合胰腺囊肿液体中分子标志物和临检结果,明显提高了常规影像学检查和癌变早期预测准确性。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癌症中心与全球15家癌症机构合作,对多名胰腺囊肿患者进行了囊肿液体分析和囊肿切除手术病例回顾。
研究人员认为CompCyst比现有标准方法更精准,判断哪些患者需要、并且从手术中获益,哪些患者不会从胰腺切除术中获益,或仅需要进一步监测而已。
用AI工具评估胰腺囊肿的目的之一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他们回顾了因胰腺囊肿疑似癌变并接受手术的患者案例,认为超过一半胰腺切除术是不必要的;有些胰腺囊肿不可能癌变,仅仅是先天性囊肿而已。
霍普金斯大学胰腺囊肿门诊主任A.M.Lennon博士说“研究结果证明CompCyst在评估胰腺囊肿时对现有临床影像诊断起到了必要的补充作用。如果医生告知患者不需要手术,仅需要随访监测,患者会对医生抱有更大信心”。
尽管该研究仍属于前瞻性验证测试,但结果令人兴奋。这是一项创新,客观的评估方法。让许多疑似胰腺癌患者从中获益。
该团队计划从年进一步拓展全球范围的合作,筛查胰腺囊肿或疑似癌变患者。
全球医生组织已把此国际项目列入重点合作内容,计划在国内开展AI辅助鉴别诊断胰腺囊肿病例。
根据文献报道,胰腺囊肿很常见;60岁以上成人中约占4%;70岁以上成人中约占8%。
这意味着美国每年会有大约80万人发现患有胰腺囊肿。鉴别诊断极为重要。已知只有一小部分患者的胰腺囊肿发展成为恶性胰腺癌。
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居住人口60岁人群为例,每年发现患有胰腺囊肿的人应在百万人数量级。鉴别是否演变成为胰腺癌是刚性需求。因此,筹建胰腺癌AI诊疗中心已提上日程。
若体检发现胰腺囊肿,既不可掉以轻心,也不必过于焦虑;需要冷静及时排查恶变可能性。
通常情况下,健康管理专家和临床医生面对胰腺囊肿的治疗处于进退两难窘境。因为现有的影像资料和临床数据很难鉴别出胰腺囊肿会不会发展成癌症或维持良性囊肿。
霍普金斯大学Kimmel癌症中心及精准医学胰腺癌卓越中心负责人ChristopherWolfgang教授和JohnL.Cameron教授认为,目前临床影像学检查无法区分胰腺癌前病变或良性囊肿。医生很难确定哪些患者不需要随访或必须长期随访或立即手术切除。
几乎所有确诊的胰腺囊肿患者都会被长期跟踪。如果不做组织病理活检,医生很难对手术风险和获益给出明确建议。
除非已明确手术或治疗方案,单纯的组织活检更是诱发癌播散因素之一。患者也很纠结。
医生和患者都希望回避胰腺癌变的可能,但这样的代价会过于沉重。事后要么后悔没早做手术,要么没必要做手术。该AI工具直接解决了鉴别和治疗胰腺囊肿进退两难的问题。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手术后组织标本的病理学分析,证实了胰腺囊肿的确切性质。
研究人员将囊肿分为三组:即无癌转化患者,该类患者不需要定期监测;产生粘蛋白的胰腺囊肿,其进展癌变风险很小,可定期随访是否癌变;以及推荐立即手术的高危癌变型囊肿。此类囊肿很可能发展为胰腺癌或正在癌变。
CompCyst-AI工具是根据患者临床和健康档案数据创建的,包括临床主诉和疾病症状、MRI及CT扫描图像和组织分子特征,即囊肿液体中DNA突变特征和染色体变化。
研究人员对实施胰腺囊肿手术切除病例的组织病理学分析进行了回顾,结果发现45%手术患者不需要手术。这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并非医生误判,而是无法事先确定囊肿是否癌变。
研究人员认为针对这些患者应用CompCyst-AI工具进行复核,估计高达74%的患者(囊肿类型)可以免除不必要的胰腺手术。
胰腺切除手术是消化外科最复杂和高难度手术之一,而且常常伴有手术后并发症等。
研究人员归纳说,应用CompCyst-AI工具能大幅度减少不必要的胰腺囊肿切除手术,或者指导手术方案选择,确定何时需要或不需要手术,然后给出精准评估和预后。
最终,该AI辅助工具实现了早期确诊胰腺囊肿癌变可能性,让患者获得了最正确治疗方案。
深度报道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