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相关疾病,比如糖尿病、胰腺炎和胰腺癌等,有着非常庞大的患病群体。这使得个人健康和家庭、社会的经济状况都面临沉重负担。这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社会目前的迫切需要。下面,小编从一个比较特别的角度,作一个小小的总结和分享,希望能给大家丰富多彩(百无聊赖)的居家生活带去些乐趣和健康小知识。
随着科学家们不停的变换着吃瓜的花式(不同的科研角度),兴奋的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原本存在于肠道的粪菌(学名又叫微生物菌群)竟然存在于胰腺组织中!又经过深入的耕耘,发现了另一个事实: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的胰腺组织中,粪菌竟也有三教九流之分!也就是说生了病的胰腺和健康的胰腺,它们所能容忍的菌群特点是有差异的。
Gaiser教授对切除的胰腺囊肿里面的囊液进行了细菌的采集,通过分析细菌的DNA,发现伴有恶变的粘液性囊腺瘤里面的细菌数量远远高于良性的囊腺瘤。Ren教授和他的中国伙伴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对比了接受治疗前的胰腺癌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大便中的菌群,结果同样显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各种研究,但大体上,无非就是要搞明白哪些细菌是友军,哪些是敌人,以及如何招募朋友、控制敌人。
首先是细菌进入胰腺的途径,目前仍有争议,大概的观点包括:通过口腔(不解释)、通过肠道的血流和淋巴回流(门静脉循环或肠系膜淋巴结回流)以及通过肠道胰腺之间的“暗门”直接大摇大摆进入。
还有就是细菌的作案手段:1、局部直接实施,内部人员(聚集在胰腺组织内部的微生物菌群)通过局部直接作用于胰腺,导致胰腺发生病变,并影响相关疾病的进程;2、远程操控,非内部人员隐藏在口腔、肠道等设施进行发号施令(产生特异性的物质,如炎症因子等),影响胰腺的功能状态。
慢慢的,就有了一些干预性研究,比如适当的饮食调节和菌群制剂的使用,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益生元、益生菌等。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的对照试验中(意思就是这个试验的结果比较靠谱),观察预防性应用益生菌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其能明显降低感染和死亡的风险。
所以,通过前辈们的努力,我们发现胰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都与微生物菌群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小编认为接下来的一些研究方向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