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椎前后位投照时,患者双髋和双膝微屈,其主要目的是缩短物片距
2.先天性肛门闭锁X线摄影采用倒立正位
3.CT拍片用的胶片属于单面药膜分色片
4.DSA成像过程中,球管、人体和检测器的规律运动的情况下获得DSA图像的方式是动态DSA
5.观察骰骨和相邻的关节及第4、5跖骨基底部的投照体位应选择足内斜位
6.观察少量胸腔积液,首选的摄片体位是胸部侧卧后前位
7.没有注入对比剂的数字图像矩阵存于存储器1内作为蒙片
8.属于静脉尿路造影禁忌证的是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
9.滑环式CT机与常规CT相比,改变的主要是常规运动方式
10.跟骨显示最差的体位是足前后位
11.腹部及膈下肋骨摄影时,应选择的呼吸方式是深呼气后屏气曝光方式
12.摄影体位中头颅矢状面不与胶片垂直的是瑞氏位(Rheess)
13.下颌关节摄影检查的常规体位是侧位
14.逆行肾盂造影对比剂用量是一侧注射8~15ml
15.静脉尿路造影时检查前12小时禁食、禁水的原因是防止过敏反应时呕吐造成窒息
16.肝肾功能严重受损不能进行静脉尿路造影检查的原因有不能正常显影;损伤肝肾功能;不能正常排泄对比剂;机体抵抗力低下
17.颈椎前后位摄影的标准影像,应显示的颈椎是第3~7颈椎
18.胸椎检查的常规摄影体位是正位及侧位
19.腰椎正位摄影,中心线入射点应是肚脐上方3cm
20.类风湿关节炎患者X线摄影体位中首选双手正位
21.疑颅内钙化灶患者的首选摄影体位是头颅侧位
22.某患者患有上颌窦囊肿,你应选用瓦氏位(Waters)摄影体位
23.中心线与被照体局部边缘相切为切线方向
24.侧卧后前位是指侧卧于摄影床上,X线从背侧射入,腹侧射出
25.鞍区肿瘤、垂体瘤患者应首选的摄影位置是头颅侧位
26.拟诊上颌窦癌并骨质侵犯的患者应首选的摄影位置是俯卧瓦氏位
27.急腹症应首选的摄影体位是腹部站立前后位
28.额窦摄影,常规位置是柯氏位
29.正确选择乳突梅氏位的摄影角度,应是双45°
30.检查胆脂瘤的最佳选择体位是梅氏位
31.菲尼酮和对苯二酚组合的显影液的显影特点包括具有明显超加合性;具有良好的保存性;显影中着色污染少;照片处理的容量大
32.显影时间延长时照片所受影响包括影像密度有所增大;影像的颗粒性恶化;对比先增加后降低;感度在初期时增加
33.CT检查中,可改善空间分辨率的方法是重建矩阵从×增加到×
34.心脏摄影,采用的呼吸方式为平静呼吸屏气
35.眼和眼眶通常扫描的层厚是5mm
36.锁骨正位片:锁骨显示为"~"形弯曲为肩关节旋转所致
37.肝胆胰CT检查口服稀释阳性对比剂的目的是能使被观察部位与胃肠道区分开来
38.直接影响照片密度值的处理过程是显影
39.显影后处理过程包括漂洗过程、定影过程、水洗过程、干燥过程
40.定影液的主要成分包括定影剂、保护剂、中和剂、坚膜剂
41.动脉内穿刺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暂时性动脉痉挛
42.颈内动脉造影主要用于诊断大脑半球和鞍区病变
43.表示注药压力的统一标准单位是Pa
44.用于直接X线摄影的胶片是感蓝胶片;感绿胶片;乳腺摄影正色胶片;高清晰度摄影用胶片
45.上腹部CT检查前,一般需口服稀释的阳性对比剂,通常检查前30min一次口服的量是~ml
46.与剑突末端至脐连线中点位于同一平面的是第1腰椎
47.构成显影液的主要成分包括显影剂、保护剂、促进剂、抑制剂
48.属于显影剂的是菲尼酮
49.鼻骨侧位摄影时与胶片垂直的是瞳间线
50.疑有肺尖处病变应选择的摄影位置是胸部前弓位
51.常规肺部摄影正确的呼吸方式是深吸气末屏气
52.胸部摄影,FFD选用cm的原因是避免因左右径较宽、前后径较厚引起的影像放大
53.肋骨斜位摄影,目的是观察腋中线,肋骨弯曲部骨质情况
54.腹部摄影的呼吸方式为深呼气后屏气
55.由米吐儿和对苯二酚组合的显影液被称为MQ型显影液
56.疲劳显影液的变化包括显影液量减少、显影剂量减少、保护剂量减少、溶液pH下降
57.中间处理是指漂洗处理
58.定影的意义是溶解未感光的卤化银
59.常用作定影剂的物质是硫代硫酸钠
60.肱骨摄片的要求,包括侧位片被检者前臂须置于腹部;正位摄片被检者手心须向前;必须包括一侧关节;中心线对准肱骨中心
61.对可疑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最适宜的体位是双手持重站立后前正位,并包括双侧肩锁关节
62.扁平足的最佳摄影体位是双足站立侧位
63.踝关节的摄影中常规体位是正侧位片;正位片关节面是切线位,其间隙清晰可见;胫腓联合间隙不超过0.5cm;侧位腓骨下端重叠于胫骨正中偏后踝
64.CT检查前去除被检部位的金属物品,其目的是防止扫描伪影产生
65.采用眼眶CT冠状位检查的原因之一是确定眼眶内异物的方位
66.腰椎椎间盘CT扫描的层厚/层距通常为3~5mm/3~5mm
67.与标准后前正位胸片的显示无关的是整个胸椎均清晰可见
68.肋骨骨折一般不用的摄影体位是侧位
69.观察齿突疾病,正确的摄影体位是第1、2颈椎张口位
70.适合立位摄影的是肠穿孔、胸腔积液、肠梗阻、脊柱侧弯症
71.体表标志胸骨角平第4、5胸椎水平
72.CT检查患者的准备包括携带有关资料;更衣;去除扫描部位金属物品;碘过敏试验
73.颅脑扫描的适应证包括外伤、肿瘤、颅内炎症、脑梗死
74.颌面部CT扫描技术正确的应用是适应证包括化脓性腮腺炎;层厚和层间隔2~3mm;螺旋扫描螺距为1;窗宽~HU
75.胸部CT扫描的适应证包括下呼吸道感染
76.喉部CT扫描患者双肩下垂的意义在于防止肩部伪影产生
77.腕部舟骨摄影,位置不妥的是前后正位
78.腹部前后位摄影,影像中不可清晰显示的是子宫
79.肾区前后位摄影,中心线经剑突与脐连线中点
80.第3~7颈椎前后位摄影时,中心线应向头侧倾斜10°
81.颈椎右前斜位摄影,观察的是右侧椎间孔
82.骶骨前后位摄影的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
83.属静脉肾盂造影禁忌证的是严重血尿
84.新生儿摄取胸部正位时应选择仰卧前后位
85.强直性脊柱炎应拍摄腰椎前后位、骶髂关节前后位
86.被照体矢状面与胶片平行的摄影体位有心脏左侧位
87.第一斜位又称为右前斜位
88.欲观察第4、5掌骨的病变,最佳的选择是拍摄手的后前正位+前后斜位片
89.腹部CT扫描的适应证包括胆结石、慢性胰腺炎、肾上腺肿瘤、恶性淋巴瘤
90.腹部CT扫描的准备包括少渣饮食、携带临床资料、碘过敏试验、去除扫描部位的金属物品
91.与定位扫描相比,直接扫描的最大优势是节约时间
92.与剑突末端至肚脐连线中点位于同一平面的是第1腰椎
93.颅骨骨折患者通常首选的摄影体位是头颅前后位、头颅仰卧水平侧位
94.拟诊上颌窦积液的患者应首选的摄影位置是站立瓦氏位
95.内听道病变通常选用的摄影位置是伦氏位、头颅前后位
96.除常规胸部后前位、侧位外,胸腔游离积液、包裹性积液、左心房增大还常选用的摄影体位是胸部侧卧后前位、切线位、右前斜位
97.腰椎滑脱、腰椎椎弓峡部裂、脊柱裂分别首选的摄影体位是腰椎前后位、侧位;腰椎斜位;腰椎前后位、骶骨前后位
98.柯氏位摄影,中心线与听眦线夹角是23°
99.螺旋CT扫描的主要特点是采用滑环技术
.眼眶CT扫描骨组织图像显示的窗宽、窗位是W1~Hu,C~Hu
足前后位摄影是临床经常使用的摄影位置。
.足前后位摄影中心线应对准第三跖骨基底部
.足正位影像可以清晰显示的关节是舟距关节
.脊柱CT检查扫描基线平行于椎体或椎间盘
.腹部CT检查扫描时患者仰卧;头先进;扫描定位图;扫描范围根据各个脏器检查有所不同
.眼眶CT检查需要做增强扫描的是眶内肿瘤
.通常需采用HRCT扫描方法的疾病是弥漫性肺疾病
某女性患者,双下肢麻木,腰部疼痛数年。
.对该患者行X线检查,首先应摄腰椎双侧斜位
.X线显示腰椎椎间孔狭窄,应进一步行CT平扫
.属于CT机的准备工作是CT值校准
.上腹部CT扫描通常包括肝脏、胆囊、脾脏、胰腺
.感光效应一定,管电流减少到1/4时,曝光时间应增加至原来的4倍
.螺旋扫描,螺距为0.5,床速为5mm/s,层厚为10mm
.肾脏CT增强检查的分泌期延时扫描时间为2~5分钟
.常规内耳超薄层扫描,层厚、层间距范围为1~1.5mm
.头颅后前位摄影时,听眦线与摄影台面的关系是垂直
.正常的头颅侧位片符合标准的直接依据是蝶鞍各缘呈单线的半月状阴影,无双边影
.用于观察额窦及前组筛窦的柯氏(Cald-well)位摄影,听眦线与垂直线的角度为23°
.观察心脏器腔,较好的摄影体位是左前斜位
.肾区及输尿管前后位摄影,中心线经剑突到肚脐连线中点
.水洗程度的检验,主要是检测从照片上流下来的水中有无定影剂
.CT图像测量无法解决的是病变的性质
某患者,怀疑视网膜母细胞瘤,需行X线检查。
.该患者检查时的摄影要点包括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额部及鼻尖置于床面上;下颌内收,听眦线垂直于床面
.该患者还可选用的体位是瑞氏位
.CT中,常用较大窗宽设置的部位是肺
.距骨下关节面呈切线位显示的摄影体位是跟骨侧位
.中心线需向足侧倾斜25°的摄影体位是许氏位
.摄双肾区片,中心线应通过剑突与肚脐连线中点
.放大倍数相同,所需曝光条件最高的是肾动脉放大摄影
某患者外伤,临床怀疑椎弓峡部断裂。
.照片显示的是靠近摄影台面侧的椎弓峡部
.观察舟状骨,应该摄腕关节尺侧偏展位
.头颅侧位能够显示的结构是蝶鞍侧位形态
.头颅侧位摄影中心线经外耳孔前、上各2.5cm处
.眼及眼眶CT扫描技术包括横断位扫描,听眶线与床面垂直;横断位扫描,扫描基线为听眶线或听眦线;冠状位扫描,扫描体位可用颌顶位或顶颌位;冠状位扫描,扫描范围从眼球前部至海绵窦
.耳部CT扫描的适应证包括先天性耳道畸形;听神经瘤;化脓性中耳炎;听小骨骨折
.唾液腺CT扫描基线常规采用听眦线
.成人上腹部CT检查前30分钟口服阳性对比剂的量是~ml
.肾上腺常规CT扫描采用的层厚、层距分别为3mm、3mm
.区分正常与异常X线影像的主要依据是X线解剖学
.胸骨正位摄影时,应选择的呼吸方式是均匀连续的浅呼吸方式
.摄取跟骨侧位片时,中心线对准内踝下2cm
.非离子型对比剂是优维显
.X线光子统计涨落的照片记录,称为量子斑点
.与颅脑常规CT扫描比较,咽部扫描的注意事项是不做吞咽动作
.显示尺神经沟的体位是肘关节轴位
.股骨髁间窝后前位片,显示髁间窝的切线位投影
.腰椎无滑脱,临床疑椎弓崩裂,最佳的投照体位是腰椎双斜位
.用于消化道穿孔患者,观察膈下游离气体,首选体位是腹部站立前后位
.在仰卧位腹部平片中,最容易显示的脏器是肾
.减少运动性模糊的关键是缩短曝光时间
.目前对支气管扩张的诊断,最佳的检查方法是胸部HRCT
.脑外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颅脑CT平扫
.正常胸部后前位片见不到的是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像
.上腹部CT扫描确定扫描范围的标准是肝脏的上、下界
.CT增强扫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欲观察病变的微细结构,应采用的扫描方式是超薄层扫描
.滑环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单向连续旋转
.每日开机进行CT球管训练的目的是保护X线管,防止损坏
.肺动脉起源于右心室
.支气管动脉造影最常做股动脉穿刺插管
.胰腺的动脉供血血管是脾动脉
.门静脉造影可将导管插入脾动脉
.脑血管造影,将导管插入颈内动脉
.升主动脉唯一分支是冠状动脉
.肋间动脉从胸主动脉发出来
.肺动脉造影最常做股静脉穿刺插管
.每侧肾上腺一般有3支动脉供应
.动脉DSA是IADSA
.造影像和mask像两者获得的时间先后不同的减影方式是时间减影
.髂前上棘为髂骨前上方的骨性突起,大约平对第2骶椎
.纵隔气肿X线摄影体位除常规体位外,还必须加照侧位
.不能显示先天性耳道畸形的摄影位置为瓦氏位
.枕骨摄影的最佳体位是汤氏位
.符合胸部正位成像技术条件标准的是管电压取~kVp;滤线栅取10:1以上的栅比;X线管总滤过不低于3.0mmAl;采用自动曝光控制
.与胸部CT扫描技术有关的是患者仰卧、头先进;侧面定位线对准人体正中冠状面;定位像为胸部前后正位像;常规胸部CT扫描采用螺旋扫描,层厚10mm,间隔10mm
.腹部CT扫描技术包括常规为患者仰卧,头先进;定位像为正位定位像;肝脏和脾脏以膈顶为扫描基线;肾和肾上腺以肾上极为扫描基线
.颅脑CT扫描的适应证有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萎缩
.观察蝶鞍时最佳CT扫描方式选择是冠状扫描
.肝脏CT检查,需要采用窄窗的疾病是脂肪肝
.使用8:1滤线器进行骨与关节摄影,体厚要超过10cm
.常规采取仰卧正位体位摄影的是膈下肋骨
.必须摄取包括横膈立位腹平片的是肠穿孔
.静脉胆囊造影应用的对比剂是胆影葡胺
.眼球异物定位摄影,放大率必须控制在1:1.1
.乳突双15°侧位,亦称为劳氏位
.成人心脏摄影的焦-片距为cm
.心脏左前斜位,冠状面与胶片的夹角是55°~65°
.心血管造影不可用碘化油的造影检查
.层间距小于层厚,使相邻的扫描层面部分重叠的CT扫描称为重叠扫描
.指注射对比剂后等待数分钟甚至数小时后再行扫描的CT检查方法称为延迟扫描
.注射对比剂后立即扫描称为灌注扫描
.与解剖学水平面平行的定位线是听眶线
.头部CT检查常用听眦线作为扫描基线
.适合做DSA检查的情况是血管手术后随访
.脑DSA检查可将导管置于椎动脉
.动脉造影常规采用股动脉穿刺
.与CT诊断定性无关的因素是辐射发射的时间
.DSA检查的术前准备包括穿刺部位备皮;向患者和家属简述造影目的、手术过程;儿童及不合作者施行全身麻醉;建立静脉通道,便于术中给药和急救
.与直肠DSA检查技术有关的是手术操作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插管;先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再行超选择性肠系膜下动脉造影
.心脏右前斜位摄影,身体冠状面与胶片夹角为45°~55°
.心脏右前斜位摄影,服钡的目的是观察左心房压迫食管情况
扫
码
关
注
JOINUS
扫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