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前,常与大人们从少陵原之腹的老家步行二十余里,去终南山脚下的姑姑家作客,尤其每年过会逢年是必去的。在这遥远的旅途上,要经过许多村庄和原野。刚出发,太阳初升,一派生机勃勃,感到风景特好。太阳升高了,走累了,风景也就平淡了。但是,这条路上,必要经过矗有三尊宝塔的寺庙。它风景秀丽,气度不凡。如同一叶绿舟,座落在少陵原之畔。那高大雄伟、庄严肃穆的几间大殿和三尊宝塔,占地三十余亩一字东西排开,背靠黄土之原,俯视着千百年来由潏河冲刷而成的绿展展的樊川;仰视着如万顷波涛般向东而去的秦岭,给人耳目一新,精神一振之感。听大人说:这就是兴教寺。其间,我们也曾驻足逰览过。那时,这里的寺庙破败,没有围墙和绿荫,很是荒凉。而人们也在破除迷信、人定胜天等等口号中对这些寺庙是不屑一顾,甚至还要破其四旧、立其四新的。二O一五年,在探望九十五岁的姑姑后,一家人开车在回来的路上,我们又去了趟兴教寺。此时寺庙已修葺一新,宽阔的柏油马路直达山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香烛旺盛、磬钟悠悠,一派兴旺之象。进了山门,我亦如逰人一样叩头、上香、参拜。表达我对玄奘大師及其弟子窥基、圓测的敬仰。转到塔下,只见一妙妙女子双手合十,面对宝塔,手捧高香,拜了东面拜南面,拜了西面拜北面,万般虔诚,循环往复,不知拜了多少圈……我想这就是身陷红尘事,疙瘩难解,求助于佛的痴心之人吧。其实,玄奘大師,也是凡人,本名陈炜(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在他青少年时代,正是人们思想异常活跃的时代。儒、道、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竞相争辉。佛教也从印度水陆两路传入中国,加入了探求真理、安邦定国的行列。少年时代的玄奘,飽读百书,知识渊博,他深深地喜欢上了对佛教的探索和追求。由于佛教内部也出现了教派不一,存在莫衷一是的现象,所以玄奘痛下决心,去天竺(印度)探求真教,取回真经。公元年,年仅二十七岁的玄奘从都城长安出发,沿絲绸之路途径一百一拾个国家,历经五万余里,回到长安已四十六岁。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玄奘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带回国的梵筴佛典非常丰富,共筴、部。在慈恩寺亲建大雁塔,用以藏经和翻译。公元年10月玄奘大师在铜川玉华寺翻译佛经四年有余並在此圆寂。圆寂后,始葬白鹿原,后诏令迁葬今址。玄奘大师弟子窥基、圆测之灵骨亦迁葬安奉于此,寺因塔而建。唐肃宗题塔额“兴教”而被命名为“兴教寺”至今。在历史上,因战乱、灾难兴教寺几经毁坏和重建,年,周总理曾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此瞻仰玄奘塔。之前,国家拨款对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进行整修,迁出了韦村小学,在藏经楼下布置了客厅。后来,这里还接待了缅甸总理吴努、尼泊尔文化部长。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释迦牟尼即如来佛)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痛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最终解脱。照佛教的解释,佛不是神,而是“觉者”,即觉悟了的人。“悉达多”就是“目的达到的人”。其实,我们应当认识到,之所以拜佛,拜的并不是神灵、不是迷信,而是因果”。因为释迦牟尼,亦是印度一凡人,是佛教的创立者。这一因果”,包含了世间万物,且包含了自身的作为。我们学佛,学的不是迷信,而是智慧。佛教中有许多值得人们学习和提倡的名言和警句,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心头的疑虑。例如:兴教寺三藏院廊庑墙壁上悬挂的终南心一书语录: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孝顺,二是行善;真正的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口说一句好话,如口出莲花;口说一句坏话,如口吐毒蛇;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就会活得很快乐。所以说,拜佛,不是弯下身体,而是放下傲慢;合掌,不是双手作秀,而是祟敬万物;拜佛,不是弯下身体,而是放下傲慢;合掌,不是双手作秀,而是祟敬万物。剔除迷信,祟尚科学,坚持真理,去伪存真,应当是儒、释、道和各种教派、学说不断发揚广大、不断前进的源泉和动力,都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和贡献。此时,我站在恢宏的玄奘塔下,怀着崇敬的心情,衷心祝愿:玄奘大師你的功绩无人可替代,你的学说将不断发展。在这香火兴旺的兴教寺里,你安息吧!作者简介:薛峰,网名:登高望远,一九四九年生。曾业余在巜西安晚报》《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等报纸发表作品,近年不断有新作在网络发表。*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精彩内容早知道主办: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编:赵粉绒本期编辑:马翠萍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xiannanzhong.com/jxyxnzzz/12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