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看到体内真实情况,还可以完成高难度手术。以真正微创的治疗效果,消化内镜正在成为消化道疾病特别是消化道早癌的有效诊疗手段。
消化内镜的发展迄今已有多年历史,近20多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消化内镜在成像模式、结构、操控性上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功能从以往单纯的诊断工具,已经发展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而且新型的治疗技术还在层出不穷。年,大连医院(简称大医二院)成立了内镜中心,完成了从各自独立到学科统一的整合过程,通过设备、消毒、护理等资源的重新配置,将“小镜大功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其中,以胃镜、肠镜为代表的消化内镜在消化道早癌的诊疗上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内镜下切除胃肠早癌或癌前病变做到真正微创
随着微创概念的普及,人们对于微创的认识越来越深、需求越来越大。如何真正做到微创,其实一直是医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但通过自然腔道进入人体来完成检查及治疗的消化内镜,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微创手段。在大医二院消化内科,姜春萌主任每周的主要工作就是完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早癌和癌前病变,这样的手术呈逐年上升趋势,去年就有多例。
不开刀,在胃镜下切除胃早癌能切干净吗?这是许多人担心的问题。姜春萌主任讲述了这样一个病例。两年前,一位87岁的老人因为贫血来到大医二院,经胃镜检查,发现胃部有两处病灶,病理切片提示为早癌,姜春萌主任为其实施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病理证实各切缘没有癌细胞侵犯。两年时间过去了,老人家年年随诊,显示各项指标都非常好。姜春萌主任介绍,只要判断早期胃癌没有突破黏膜肌层,都可以在内镜下切除,而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早癌及癌前病变可以达到治愈性的治疗效果,对于高龄、基础疾病多、不能承受手术的患者尤其适合。
引进高端设备让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更精准
最近的20多年里,消化内镜有了越来越“高大上”的变化。在大医二院消化内科,除了常见的胃镜、大肠镜(结肠镜)、膀胱镜,还有更为精细的小肠镜及目前最前沿的磁控胶囊镜。其中,小肠镜可以探测到常规胃镜、肠镜检查的盲区,而且在探查同时,还可以止血、做息肉切除等。
相比插入式电子内镜,胶囊内镜因其无创、方便、易耐受等优点在小肠疾病的临床运用日趋显著,但因胃部体积较大,传统的胶囊内镜在胃内存在很多盲点而无法完成全胃检查,而磁腔胶囊内镜是胶囊内镜的“升级版”。姜春萌主任介绍,磁控胶囊内镜系统主要由磁控胶囊内镜、胶囊内镜导航系统、实时监控系统和数据记录仪4部分组成。通过外部磁场控制装置,产生足够的磁力控制胶囊的运动,使其能在胃内倾斜、平移、旋转,同时改变受检者体位配合检查,可以大大减少摄点盲区,充分实现对胃内各个部位进行观察,更加有利于胃部疾病的精准诊断与精准治疗。
在大医二院消化内科,以消化内镜治疗胆道疾病已有20多年时间,无论在疾病的种类及难度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姜春萌主任介绍,对于胆管梗阻、结石、胰腺囊肿、胰腺梗阻等胆道胰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超声引导下的穿刺刺活检,消化内镜的功能都非常强大。
姜春萌主任为年轻医生讲解病例
以内镜下胃造瘘术代替放鼻胃管解决吃饭问题
吃饭,这件最普遍不过的事情,也可能成为最难的事情——许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本身,而是死于无法进食,而很多神经科的疾病如运动神经元病,脑血管意外(脑梗死或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也会导致患者无法经口进食。
“我们接诊过一位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的患者,就诊时,患者只能完成咀嚼动作,无法完成吞咽动作,所以每口饭都会吐出来,导致出现营养不良状况。”姜春萌主任介绍,对于这样的情况,医生往往需要通过鼻胃管给予患者营养,但有些患者对于放置鼻胃管有强烈不适感,甚至出现黏膜糜烂、出血,继而引发误吸和呼吸道感染,而这位患者对于鼻胃管非常抗拒,胃管根本无法长期留置。
针对这种情况,姜春萌主任带领团队为该患者实施了内镜下胃造瘘术,在胃镜帮助下,医生在患者腹部穿刺出一个小孔并放置入营养管道,通过这根管道可以为患者提供营养。该技术只需要局部麻醉,操作简便、快捷,降低了患者的风险和术后并发症,消除了患者鼻咽部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据了解,这项技术目前已成为欧美及日本等国不能经口进食但需要长期供给营养患者的首选方法,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和剑桥大学物理学教授霍金等世界名人就是该方法的受益者。姜春萌主任介绍,大医二院消化内科已经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多位不能进食的老年患者、肿瘤患者及以渐冻人为代表的特殊病例完成了营养支持治疗。
大医二院官方中科白癜风国庆感恩回馈白癜风公益活动持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