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用法:
半夏(洗)12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甘草(炙)6克,黄连3克,大枣4枚。
原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三升,温服一开,日三服。
功效:
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
胃气不和,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病机用药:
本方所治之痞满,乃胃气不和,寒热互结所致。
少阳之邪内犯胃肠,寒热互结,阻于心下,则成心下痞满之证。
呕吐不止,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为邪热客居少阳之象。
方中半夏苦辛温燥,辛开散结,苦降止呕,以除痞满呕逆之证;
配干姜温胃和中祛寒,黄连、黄芩苦寒泄热;
以党参、大枣补益中气,甘草补脾胃而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寒热并用,阴阳平调,辛苦并进,补泻同施,共奏泻心消痞,补中扶正,调和寒热之功。
加减变通:
1.为误下伤中,邪犯胃腑,胃失和降,寒热互结,心下痞满硬者所设。但临床上不必囿于“误下伤中”,凡属寒热中阻所致之痞满,以及热留恋,脾胃虚弱,升降失调而见上证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如湿热留恋,内蕴中焦所致之痞满兼呕者,用本方去党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白蔻、通草等,增强清热利湿、降逆止驱,消痞除满之功;
脾胃虚弱所致者,可于方中加入茯苓、白术、山药、莲子之属,以增健脾益气之力;
升降失调所致者,可于方中加入木香、枳壳、厚朴、陈皮等调和气机。
2.本方亦可用于寒热夹杂而以热象为主之脘腹疼痛、下利腹痛等证,随证加减,每获良效。
若素体壮实者,可去党参、干姜;
若腹痛、呕吐者,可合左金丸清热和胃,止呕止痛;
若宿食者,可去党参、炙甘草,加枳实、大黄消积导下。
应用发挥:
1.胃肠道疾患:多种胃肠道疾患均可用本方治疗。如对浅表性胃炎、寒热夹杂但以热象为主的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均有良好效果。有用于治疗胃扩张兼幽门狭窄症取得疗效,和用本方调治消化道肿瘤而见效者。用本方加味(藕节、白及、花蕊石等)治疗39例上消化道出血,平均4.3天止血。本方加减治贲门痉挛41例,痊愈29例,显效8例。另外。本方对呕吐、呃逆、泄泻及小儿暑泻等均有一定疗效。
2.妊娠恶阻:以本方加减治疗25例妊娠恶阻,全部有效,痊愈达76%。
3.其他疾病:本方对于多涎证,经期眩量证、胸痹、不寐、带下、湿疹、口舌生疮、咳嗽痰喘、假性胰腺囊肿等疾患有效。还可用本方治疗神经衰弱证、梦游病与“着魔”等症。
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用法:
生姜12克,甘草(炙)6克,人参9克,干姜3克,黄芩9克,半夏12克,黄连3克,大枣4枚。
原方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
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主治:
水热互结,胃中不和,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不利,舌苔腻而微黄、水滑,脉弦滑者。
病机用药:
本方由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量,加生姜而成。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
水热互结中焦,故胃中不和,心下痞硬;水气阻遏,则脾胃升降失常,故饮食不化,干噫食臭;
水气内停,走于肠间,则腹中雷鸣下利,舌苔黄腻而水滑,脉弦滑。
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
半夏配生姜,以增和胃降逆化饮之功;
又配以干姜、黄芩、黄连,意在辛开苦降,散结消痞,恢复脾胃升降之职;
人参、大枣补益中气,以助脾胃健运;
甘草补脾胃又调和诸药,共奏和胃消痞,宣散水气之效。
加减变通:
本方原为“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而设。
但临床运用时,凡见脾胃不和,挟食停饮所致心下痞硬,肠鸣下利,水泻呕逆,脘腹疼痛胀闷,均可化裁使用。不必拘于是否伤寒汗出与否,解与未解。
应用发挥:
本方对于水热互结心下,胃中不和之痞证,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如有用本方治疗例,结果痊愈例,有效45例,取得了总有效率94.7%的疗效。
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用法:
甘草12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12克,黄连3克,大枣4枚。
原方六味,以水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
补中降逆,和胃消痞。
主治:
胃气虚弱,气结成痞,心下痞硬而满,按之濡软,纳谷不化,肠鸣下利频作,干呕,心烦不得安,苔腻微黄,脉濡数。并治狐惑病。
病机用药:
胃气虚弱,气结不行,故心下痞硬而满。
气结之痞,无形属虚,故按之濡软;
胃气健则运化水谷,胃气虚则纳谷不化,肠鸣下利;
气结心下,阻遏气机,升降失常,故干呕呃逆,心烦不得安;
脾胃气弱,则热陷湿滞,故见苔腻微黄,脉象濡数。
方中重用甘草,补益中气,更以大枣助脾胃健运之功;
干姜、黄芩、黄连辛开苦降,开结散痞,可复脾胃升降之职;
半夏能和胃化饮,降逆止呕。
诸药相合,共奏补中益气,散结消痞,和胃降逆之功。
加减变通:
1.本方原为治疗伤寒中风表证,误用攻下,损伤胃气,胃虚成痞而设。但临床使用,不必拘于是否伤寒中风表证,亦不必泥于痞证是否误用攻下而成。凡属胃气虚弱,气结成痞,而见上证者均可运用。
2.《伤寒论》中载本方无人参,而《金匮》、《千金》、《外台》中均载有人参三两,根据本方所主之证和临床验证,本方加人参效果更佳。因此,临床运用本方时,应以有人参为宜。
3.《金匮要略》中载本方治狐惑病,是因本方中黄芩、黄连苦寒,能清热解毒,干姜、半夏辛燥化湿;
人参、大枣、甘草和胃扶正,诸药相合共成清热化湿,安中解毒之功。
然狐惑之病,多因湿邪侵淫,热毒逼郁所致,治以清热化湿,泻火解毒为主。
但本方终以补中和胃,降逆消痞为宗。
因此,运用本方治疗狐惑病时,应加减化裁或配合外治法,如再加入清热解毒、化湿杀虫之药,或配合苦参汤洗法、雄黄熏法等,内外同治,效果更好。
应用发挥:
1.白塞氏综合征:本方用治白塞氏综合征有较好疗效,临床报道也多,有用之治60例,有较好疗效。或用本方加减,合重剂板蓝根等治疗,也获良效。
2.胃肠道疾病:本方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寒热夹杂型者20例,治愈18例。对于急性胃肠炎,用重剂甘草泻心汤治疗疗效颇佳。对慢性胃肠炎也有一定效果。此外,还有用治“胃虚便秘”有效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