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化内科健康讲堂第讲
内镜+超声波
什么是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检查是一种将内镜与超声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将超声探头置于内镜(胃镜、结肠镜)前端部或经内镜导入微型超声探头,通过体腔在内镜直视下对消化道(食管、胃、结肠)管壁或邻近脏器(胰腺、胆管、胆囊、肝脏等)进行超声扫描的方法。超声内镜由于其结构复杂,前端硬性部较粗长,不易反转观察而有盲区,故不能作为普通内镜使用,一般应在普通内镜检查基础上有必要时再进行检查。虽然胃镜和肠镜可以对绝大多数胃肠道疾病直接做出判断,但其是肉眼可见光成像,只能看到消化道最表面的一层(粘膜层),然而有些病变来源于粘膜下(包括膜下层、肌层、浆膜层),其表面是光滑的,此时普通胃肠镜就不能透过粘膜对粘膜下的病变做出诊断;还有些病变位于胃腔外紧贴胃壁,普通胃镜更是难以诊断。为了解决这类情况,人们机智地将内镜和超声的功能结合在一起,于是就出现了超声内镜能更好地对粘膜下结构或病变进行观察和判断。
超声内镜的适应证广泛,凡是消化道本身或邻近器官的病变或疑有病变,经普通内镜及体表超声不能明确诊断者,都可以进行超声内镜检查。
适应证有哪些
①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起源、大小及性质的判断,与壁外脏器、血管压迫的鉴别;
②消化道肿瘤病程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有无周围淋巴结及邻近器官转移)及可切除性判断;
③消化道邻近器官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胆管结石、胆管癌、胰腺癌、胰腺炎及胰腺囊肿等)。
超声内镜的术前准备
超声内镜检查前的准备与普通胃镜和肠镜检查前的准备完全相同。
超声内镜检查是将超声探头和内镜技术结合,将内镜送入消化道时,既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粘膜表面病变,又可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以观察消化管管壁各层组织结构及其邻近器官的超声图像,进一步提高了内镜和超声的诊断水平。
超声内镜的用途
(1)消化道恶性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直肠):进行TNM分期,但对M分期作用有限,以评估手术可切除性、预后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2)粘膜下肿瘤(如平滑肌瘤等);
确定是管壁外病变、器官压迫或管壁本身病变;判断病变确切起源、性质、范围;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3)胰腺胆道病变:
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是较好的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能较好的反映胰腺实质结构的改变,对胰腺占位细针穿刺活检。对胆总管结石诊断同ERCP一样,是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诊断方法,但无创。对胆道肿瘤诊断敏感,可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4)可显示部分纵隔病变。
来源:国家卫建委
医院消化内科专家团队
林涛
医学博士,消化病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公共三级营养师;
学术任职:陕西省医学会消化内科分会委员,陕西省保健协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学与微生态学整合联盟理事,中华消化心身联盟陕西省委员会理事。先后在空军军医大学附属第医院、空军医院、医院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明专利2项,SCI论文3篇,参编专著4部,发表中文论文10余篇。医院工作2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对于食管、胃肠道、肝胆胰疾病诊治都有较深的造诣。擅长胃、肠镜、超声内镜、小肠镜、胶囊内镜下的各种诊断及治疗操作;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