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分级诊疗,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医药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政策实施结果来看,截止年,全国范围内共医院服务能力基本符合推荐标准1-2,医疗卫生资源投入、医疗服务产出,服务质量、水平和能力均通过政策的支持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分级诊疗初见成效。
在分级诊疗的实施中,能否以最佳影像帮助检出病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医院一级科室设置均占比较高3。
影像科在推进分级诊疗中扮演重要角色
“小”装备往往有着想象不到的“大”作用,优选医疗装备,可提升管理能力,医院的全面升级。“合格”的影像学检查能够实现疾病的准确诊断,助力实施分级诊疗。可以说,强县域医疗和分级诊疗的展开均离不开增强影像。
影像科常见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是疾病诊断方案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受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4~11,但其成本和辐射暴露的风险较高,且当病灶较小时,平扫CT/MRI可能无法清晰区分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12,此时需要提高灵敏度,从而获取更优质的影像,提高检出病灶的准确性13。
增强CT和MRI作为影像学的两大“升级”方向,逐渐成为影像科助力疾病早诊早治与加强全程管理的重要手段。
增强CT有哪些优势?
相关研究显示14:
1.在腹部和盆腔CT筛查急性阑尾炎时,增强CT能够帮助更好地直肠造影。
2.对增强CT诊断癌症,能够更加细致地观察到不同阶段的癌症特征。
3.尽管平扫CT对涉及钙化的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较为敏感,但对于发展中的胰腺炎或胰腺假性囊肿,增强CT更为合适。
4.对于疑似炎症性肠病的筛查,增强CT直肠造影可视化肠道,提高疾病诊断率。
图1一名患有痰性阑尾炎的8岁女孩。在非增强CT上很难检测到蠕虫状阑尾(左),而在增强CT上可以清楚地检测到阑尾壁增厚的扩大阑尾(右),如箭头所示15。
增强CT检查方法还能贯穿癌症筛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随访等诊治全程16。对淋巴结增大、胸膜增厚、肿瘤侵犯血管情况等微小病变成像清晰,能够显著提高肺癌诊断准确率,是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的疾病诊断方案4~6。
以肺癌为例,相较普通CT,增强CT能够检出直径2mm微小结节及隐秘部位肺癌,帮助明确良性、恶性肺结节,提高病灶定性能力,帮助检出肺门及纵隔有无增大淋巴结,对肺癌作出更准确的临床分期17~18。
图2:a、b典型双侧对称肺门和隆突下淋巴结增大,右侧气管旁和左肺门淋巴结肿大;c、d肺门淋巴结点状钙化,双侧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蛋壳样钙化19。
图3:48岁女性,肺腺癌和转移性胸腔积液;A图:肋骨和纵隔胸膜的胸膜增厚;B图:治疗3月后胸膜增厚减轻20。
图4:83岁女性,肺癌(箭头),肿瘤最大直径4.9cm,CT增强扫描示肿瘤侵犯左肺动脉21。
增强CT在临床中使用则涉及到对比剂的选择,碘对比剂的理化特性(如渗透压、碘浓度和粘度)决定其成像效果和安全性,因此临床上碘对比剂的选择常常会从浓度、粘度,成像质量几个方面来考虑,常见各碘对比剂理化特性见表1。
增强MRI有哪些优势?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疾病时的重要影像学手段之一,但当病灶较小时,平扫MRI可能无法清晰区隔病变与正常组织23,此时需要提高灵敏度,从而改善诊断的准确性24。
与平扫相比,MRI增强扫描及对比剂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病灶大小、性质、范围的检测率,成像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贯穿诊治全程25~26,可以精确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效果以及随访疾病进展等,全方位提升分级诊疗能力26~27。
应用钆对比剂的增强MRI,可以显著提高对病灶的检测准确性,从而广泛应用于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效果的监测和疾病进展的随访中28,是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的疾病诊断方案之一7~11。是国内外根据全球磁共振对比剂累计使用量和中国磁共振对比剂累计使用量统计显示,中国临床应用超过50%,临床使用经验丰富29。
图5:同一位患者双侧小脑半球的转移瘤病灶,钆布醇图像显示更明显30
图6:支持双时相推注技术:便于血管造影图像采集,MRI显著提高成像效果31
钆对比剂应用于增强MRI覆盖全身各系统和器官,适应症全面:包括颅脑、心脏、乳腺、肝脏、全身血管造影等全身器官和部位,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增强对比剂32~37。
除增强影像之外,国家还发布了《医院设备配置要求》与《医院医学装备全程管理指南》的要求39~40,建议选择理想的医疗装备,搭建更加专业的影像科。
如何全面提升影像学诊断水平?
为针对性实现“升级”的最终目标,影像科还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