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常继发于剖宫产术、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及其他妇科手术,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生长,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但恶变为透明细胞癌较罕见。本文主要报道一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恶变为透明细胞癌病例,并回顾相关文献,提出思考。
病例分析:患者为48岁中年女性,G3P1,23年前曾行剖宫产手术,7年前行宫颈息肉摘除术。年09月无意中发现剖宫产术后疤痕偏右侧有一肿块,如蚕豆大小,,无疼痛,无皮肤发红,无发热,经期压之稍有疼痛,未予重视。后肿块逐渐增大,自觉疼痛较前加重,医院就医。于-03-07行腹壁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基础上透明细胞癌;建医院,遂前往上海就医。
医院病理会诊:(腹壁切口)透明细胞癌,周围可见子宫内膜异位。HI17-瘤细胞示:PAX8+,ER部分+,PR-,HNF1β+,P53-,Vimentin-,CD10间质部分+,Ki-67+约10%。03-27行MRI示子宫透明细胞癌术后,腹壁切口处强化,请结合临床。03-30行PET-CT提示腹壁切口处软组织致密,FDG代谢增高;肠系膜结节,但未见明显FDG代谢异常增高,密切随访;子宫肌瘤可能。遂于-03-31行腹壁肿瘤切除术+全子宫伴双附件切除术(腹式)+广泛肠粘连松解术+大网膜部分切除术+肠壁结节切除术。术中见:腹壁右中腹切口全层增厚,范围约5*8cm,腹腔内无腹水,上腹部肝胆胰脾大网膜肠曲未见明显异常,肠系膜上见两颗小结节,大小分别为1、2cm,质硬,光滑,与周围无粘连;子宫常大,后壁浆膜层见一肌瘤样肿块突出,大小约2*2cm,两侧输卵管、卵巢未见异常。
术后病理:(腹壁)原手术区见纤维组织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组织细胞反应及线结,小灶区见极少量异型腺体,双侧长轴、双侧短轴切缘、表面及基底切缘均未见肿瘤累及;(子宫)子宫内膜呈增生期样形态,宫颈慢性炎,肌壁间平滑肌瘤一枚,最大径1cm;(双侧)卵巢及输卵管未见特殊;(部分大网膜)纤维结缔组织;(肠壁结节)脂肪坏死结节。术后建议TC方案化疗4-6程(紫杉醇mg/m2+卡铂AUC=5,3周化疗一次)。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于生育期女性,人群发生率约为3-15%,主要发生在卵巢、宫骶韧带、直肠阴道隔等盆腔脏器和壁腹膜,也可发生在肺、肠道、输尿管、脑以及腹壁等盆腔外部位[1,2]。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在所有内异症中发生率仅为1-2%,常继发于剖宫产、子宫切除术、会阴侧切术后,较少发生于外科疝修补、阑尾切除术后,因此又称为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1]。其可能的机制为在分娩或妇科手术过程中导致的子宫内膜组织医源性种植而非组织化生所致[3]。
子宫内膜异位症虽为良性疾病,却具有与恶性疾病相似的生物学行为,如复发与恶变,恶变率约为1%[4]。内异症的恶变主要发生在卵巢,卵巢外异位子宫内膜恶变的发生率不详,尤其腹壁内异症恶变极少,粗略估计其发生率不足0.3-1%[4]。
内异症恶变的病例可追溯到年,由Sampson报道,也是由其提出异位内膜种植学说。从此引起了临床工作者对此类疾病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